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部中国版的“西方正典”
与你共读影响人类历史的近百部经典著作,
理解充满思辨与智慧的三千年西方思想史。
【编辑推荐】
✮知名人文学者徐贲教授倾情讲授: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介绍如何选择和阅读西方人文经典著作,徐贲教授是不二人选。徐贲教授基于多年的大学执教经验,理解并懂得人 们阅读的现状、问题、兴趣,既有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内在精神,又有涵泳美国多年的人文视野。
✮阅读即行动,以思辨的、理性的态度走进西方人文经典,提升通识素养:本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者阅读与思考的兴趣、方法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读者示范阅读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素养准备、如何读书、如何深入思考。鼓励读者通过阅读经典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历史的关系,本身就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
✮日本进口精装书工艺,凸显现代雅致的气息,贴合在当下重读经典的时代感:四本书分别采用四种高级有色纸作为裱封与环衬,每种颜色与每一时代的形象贴合,其上烫印书名,排版讲究,突出经典流传与时代碰撞的新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更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推荐语】
徐贲先生以深厚的博雅功力与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将会启发我们澄清自身来历,辨析当下处境并思考未来的前景。
——刘擎
徐贲老师是公共领域最活跃的学者之一,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者,从政治到社会,从历史到当代,从中国到美国,处处都有他清醒的声音。
——刘瑜
如果我们愿意付出思考上的努力,这些经典仍然是我们今天在面对未知的未来以及受到各种问题困扰时,一道非常重要的光线。
——杨照
我宁愿只随一位在行老手,以其经验、见识和出入自得的解说功力,由始至终地引我一览西方经典这个大千世界。徐贲老师,就是如此的一位好导游。
——梁文道
作者简介:
徐贲,江苏苏州人,1950年出生,作家、人文学者。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语系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包括《经典之外的阅读》《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人文启蒙的知识传播原理》《与时俱进的启蒙》《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知识分子与公共政治》《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等。
原文摘录:
伊比鸠鲁学派把自己的理念用四句格言概括:神不足惧、死不必忧、良善可得、逆来顺受。 (查看原文)
小边
1赞
2024-08-17 15:47:12
—— 引自第34页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在劳动观念上是分裂的。一方面我们赞美劳动的光荣,另一方面我们心里其实看不起劳动,尤其是那种吃苦流汗但报酬微薄的辛苦劳动。
《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因为犯了错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以后,必须在劳动的重轭下求生存。上帝对他们说:“你必须以额头的汗水换取面包。”这是一种惩罚,而不是荣耀。上帝不是给他们戴上大红花,让天使们敲锣打鼓把他们从伊甸园送到下界去劳动的。
可悲的是,现代世界似乎处在一个与《圣经》时代相比,没有太多进步的时代。达林·麦马翁在《幸福的历史》一书里指出,千百年来,劳苦工作一直被视为一种惩罚,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是上帝对亚当之罪的诅咒。人们脸上的汗水是永恒的提醒,标志着上帝对人类的惩罚,那就是必须在伊甸园外布满荆棘的贫瘠大地上劳苦耕种,才得饱足”。欧洲社会因此曾经禁止贵族用双手劳作,因为真正的上流生活是无须芳动的。一直到马克思时代,才出现了一个新的观念:人类的劳动可以带来救赎,“因此,一般人竟然会认为——甚至期望——工作能够维系他们的幸福,即工作以其自身的理由成为满足之源泉”。这并不是现实,即使不是一个谎言,至多也不过是一个渺茫的希望。
因此,我们在把这种“劳动分工说”运用于古代世界时,必须十分谨慎。当有人将“劳动光荣说”运用于今天世界时,我们更不应该轻易就信以为真。这样的说法所包含的讽刺和欺掩盖了不同
劳动的性质区分。今天,劳动的组织化和条理化已经十分发达,也被视为人类活动的唯一形式。但是,今天任何一个社会里都还存在一些事实上的下等群体,即便人们不公然表现出歧视,也还是会在心里瞧不起“贱业者”。
很多时候,农民被认为“贱业”中的“贱业”,它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跟种姓差不多的不变身份,世代相传,祖祖辈辈栓在土地上,永远是低人一等的劳动力。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成为赫西俄
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所说的农夫,他们只是君王眼里那种… (查看原文)
可达
2025-04-16 10:52:05
—— 引自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