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郑小悠、罗威廉推荐
一部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
★编辑推荐
◎关于清朝的百科全书。全书囊括清朝的历史沿革、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语言思想、宗教艺术、文学思潮等方面,看透清朝人是怎么生活的
◎海外汉学界为数不多的系统关注清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著。本书一反碎片化细节化的研究趋势,从大历史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的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样性
◎沟通新清史与传统清史。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现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在人心人性、文化基因、社会心理方面强韧的延续性
★学者推荐
◎当我们在讲“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这句话时,是否能够想到,两片看起来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的树叶,之所以都被称为树叶,是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将这样的思维视角放入历史长河中,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性人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社会心理,也具有相当强韧的延续性。为今天的读者讲述清朝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让我们通过了解古人而了解自己,是本书的重要价值。——郑小悠,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
◎在他杰出的学术生涯中,司马富对清帝国的政治史和普通人的文化生活都做了开拓性研究。在这部最新的、权威的、细致的,而且可以说是勇敢的作品中,司马富有效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他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清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没有将其本质化,而是认识到中国在时间、空间、阶级和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的多样性。
◎这是一部精彩的研究,既关照了清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又注意到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本书可读性强,内容丰富,极具时代性。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作者将清朝置于历史和全球视野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的观点是如何在他们的制度、物质文化和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在“清朝文化完全汉化”和“清朝文化充分保留了满洲特征”的两极观点之间,作者找到中间地带,利用丰富的多语种的文献资料,展开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关于晚期中华帝国文化和社会的基本且完备的介绍。
作者简介:
司马富(Richard J.Smith),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政治学学士、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中国近代史。
★译者简介
张安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访问学人,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荆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包括日本近世与近代文学、旅行文学和日本汉学。
康海源,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毕业,现为出版社编辑。译有《重归一统》,合译有《神武军容耀天威:明代皇室的尚武风习与展现》。
序 言
导 言
第一章 明王朝的遗产
明王朝的建立
明代制度的演变
明代的文化
第二章 征战与巩固
明清易代
清朝史纲: 1644 年以降
第三章 清代的政治秩序
帝国统治与北京各部
行政整合
第四章 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阶层
中国社会经济组织的形式
第五章 语言和符号
汉语的鲜明特点
语言和文化
第六章 思想方式
中国的思想世界
儒家道德原则
道家的奔逸与想象
第七章 宗教生活
国家祭祀
佛教与道教
民间宗教
第八章 艺术与工艺
艺术观念
工艺
绘画与书法
第九章 文学思潮
古典文学的种类
白话文学
第十章 社会生活
生命早期的仪式
婚姻与婚后生活
娱乐
第十一章 晚清以来,1860—2014
改良、革命与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许多文学权威都注意到,古文非常契合诗性的表达。即使是普通的散文,也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无法言说的韵律感。诗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不仅应该包括不同体裁的诗和词,还应该包括曲和赋,它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创造潜力。古文的语法灵活性以及单个汉字的多义性和微妙的模糊性,使得中国诗人能够生动、简约、优雅和有力地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诗人在空间模型和时间节奏中将各种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完整的意义结构,尽管有统一标准,却带给人万花筒般的印象。文字的视觉性,加之作为艺术媒介的书法的强化作用,补充了语言的音调和其他听觉性,所有这些都在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此外,中国诗从未失去同音乐的紧密联系。即使词的曲调已经被人遗忘,但诗还是可以被吟唱,而不仅仅是大声朗读。遗憾的是,体现中国古诗之华美的视觉性和听觉性在翻译过程中毫无例外地遗失了。 (查看原文)
橙子味棒棒糖
2024-06-17 14:15:11
—— 引自章节:第九章 文学思潮
永乐皇帝的另一项重大行政措施是规范科举考试体制。洪武皇帝统治时期,科举考试不定期举行,有时甚至一律暂停。但是在1404年,全国范眉的考试恢复了,并且很快常规化,为明朝稳定输送高水平文化人才。
正如前文所说,科举考试的题目内容和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支持程朱理学正统。因比,作为“圣王”以及中国学间的头号是家支持者,永乐皇帝在1414年命金翰林学士编纂一部“四书五经”的定本,并且采用朱以及其他宋代朱子学派学者的评注。1417年,《五经四书性理大全》颁行,这是“圣贤精义要道”的总结,是全国读书人的儒学指南。他还数令为科举士子编纂其他种类的工具书。《永乐大典》是另一部编纂较早而目的
不同的大型类书,共计11095册。尽管从未被刊印过,但是后来这部综合性类书成为清代类书编纂者巨大的信息库。 (查看原文)
橙子味棒棒糖
2024-06-17 19:54:3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明王朝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