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在政治史、制度史之外另辟蹊径,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临湘侯国、西北边地的候官与各地传舍运作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反复进行的事务中形成的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与维持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也对涉及两汉乃至整个王朝时期的不少基本看法提出新认识,为作者倡导开展的日常统治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精彩个案。
作者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与出土文书简牍。出版《什么是日常统治史》(2020)、《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2018)、《近观中古史》(201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2005)与《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佛陀相佑》)(1998、2015、2018)、译著数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序论
上编
1.传舍使用与汉朝的日常统治
2.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
3.汉代律令与传舍管理
4.皇帝的无奈:西汉末年的传置开支与制度变迁
5.从朝宿之舍到商铺——汉代郡国邸与六朝邸店考论
下编
6.西汉“君相委托制”说剩义——兼论刺史的奏事对象
7.西汉御史大夫寺位置的变迁:兼论御史大夫的职掌
8.丞相、皇帝与郡国计吏:两汉上计制度变迁探微
9.东汉《乙瑛碑》增置卒史事所见政务处理:以“请”“须报”“可许”与“书到言”为中心
10.胡广蔡邕“帝之下书有四”说的“显”与“隐”
11.汉代西北边塞他官兼行候事如何工作?
12.附录:西汉张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编:兼论候行塞时的人事安排与用印
13.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给吏与吏子弟——从汉代的给事说起
外编
14.天下秩序、八王之乱与刘渊起兵:一个“边缘人”的成长史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上述关系所构成的观念、实践代代相沿,形成广为接受的常识与常态,呈现为带有共性的体制。若将此概括为专制政体,或其变种“皇帝支配论”,虽能找到很多证据,但未免将问题简单化了,而这种人是,实际是基于古希腊以来西方的政治学传统来衡量他者的产物。这种高度标签化的认识,追求的是发现“本质”或“规律”,无法脱离立论者的立场与出发点,在揭示某些现象的同时遮蔽或忽略的现象一样不少。更可取的办法不是再去换一副新标签,而是改从机制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的历史,或可将更多的侧面,尤其是不同群体的常规行动、思维方式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纳入视野,减少一些盲区。(页8) (查看原文)
加勒比鲨鱼老娘
1赞
2022-06-17 10:54:47
—— 引自章节:序论
中国传统思维的基调是关系思维,注重的是多中心的、对待的思考,……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伴随王朝国家的持久存在,经书的熏习,以皇帝为中心的单向的“风吹草偃”的思考大行其道两千多年,压制甚至是排除了从其他角度的思考。乾嘉汉学致力于研究浸透着这类视角的以正史为中心的传世文献,有意无意间亦在复述乃至强化这种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传入之后,顺畅地两相接榫,几经反复,构成主导性的思考方式。强调规律、必然或普遍性的历史解释,也是一种路径上的单向思考,同样是包含实证主义在内的19世纪科学主义大潮的一部分,当时或曾产生过积极意义,今天看来,则排斥了历史与现实演进的多种可能性,面临诸多解释上的困境,需探索新的解释路径。对此的反省,亦常常是用一种颠倒的单向思考,即自下而上的方式,来进行,只是用新的单向思考取代旧的,难以真正回到多向、多中心的关系思维。强调单一特性的标签纷出,正是这种思维状况的表现之一。重新回到关系思维,以揭示涵盖多重关系的机制来呈现多方力量的作用,来包容不同的标签化概括,同时也为历史的实际演进与后人解释之间形成更有弹性的关系,避免简单的决定性论断,提供一种可能,或许是更为可行的办法。(页10) (查看原文)
加勒比鲨鱼老娘
1赞
2022-06-17 10:54:47
—— 引自章节: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