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远山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和结束。”

·

罗新、杨照、陈以侃 联合推荐

《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

·

◶ 罗伯特·麦克法伦惊艳首作,攀上陡直冰封的高山,回溯人类内心最炙热的情感

◴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剑桥大学教授×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行走文学三部曲启程之作,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

◵ 人类为何要冒死攀爬高山?解开高山蛊惑人心的瑰丽谜团,书写人山之间恐惧、迷恋、征服的罗曼史

◷ 地质学×历史学×生物学×文学,一场穿越三百年的地质时空之旅:山是所有风景的开端,每块石头都是历史书,在大脑中刮起冰山风暴

◵ 《深时之旅》作者代表作,获《卫报》首作奖、毛姆文学奖,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联合推荐

◷ 新锐设计师汐和操刀设计,渲染心灵之山的瑰丽梦幻;专业编译,精准传递麦氏写作的硬核与诗意

·

《念念远山》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启程之作。

仅三个世纪前,山脉还被视作大自然的粗率造物、地球表皮上的“疖子”。人们普遍相信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上则住着神灵——可千万别爬上山去。三百年间,人们对山的恐惧如何转变成迷恋和向往?

罗伯特·麦克法伦走出书斋,踏上危险的山径——从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到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再到天山山脉的冰斗,历经冻伤与岩崩,亲身感受高山世界偏僻与宁静、荒芜与惊奇、危险与希望交缠的诱惑。

这趟旅程通往陡直冰封的高山,也唤出一代代奔赴群山的肉身和心灵,并最终绘制出我们隐秘的内心风景:我们所说的“山”,是地球物质形态和人类想象力的共同产物,是我们的心灵之山。

·

罗伯特·麦克法伦是当今最著名的旅行写作、自然写作作家之一,考虑到他的学院派背景,他对野外的痴迷似乎与他在图书馆的探险出人意料地无缝对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罗新

麦克法伦被视为新一代自然写作与旅行文学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学修辞(尤其是隐喻)极度延展风景意象及深度,以层出不穷的感官描述创造出人的内在风景和外在风景不停亲密交流的感受。他创新的写作语言带动大量评论,并启发了新一波的地方写作。——作家 杨照

麦克法伦具有参透风景本质的魔力,在他的笔下,万物皆有生命,风雨如同启示,常识会被颠覆。他将艰深的跨学科知识融入最平常的事物,手握一块普通的石头,就能写出一段亿万年前的地球往事,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崭新坐标系。——作家 刘子超

科学与诗意交汇,心智和体验穿透风景,麦克法伦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样,绝不留下任何潦草的动作,用难以想象的精力在行文中贯彻着一种优雅和警觉。——作家、译者 陈以侃

借助麦克法伦的脚步,我们仿佛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了新鲜的、以往不曾见过的自然景物,恢复了因熟知而忽视、因忽视而麻木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德明

麦克法伦展现了前辈作家难以企及——文献纵深如此悠远、地理规模这般宏大;人物行径百般殊异,但心意却又极其深邃——的人类心灵活动图谱。——作家 詹伟雄

麦克法伦如同一名见识甚广的探险向导,开启了一场穿越三百年科学、文学、哲学和怪癖史的愉快旅行。这是新的探险写作,代表一种新文类的诞生。——《爱尔兰时报》

麦克法伦描绘了一段文化演变史。很少有作品像《念念远山》一样,如此有力地探索了山地风景在人们想象中的惊人转变。——《卫报》

《念念远山》展现出令人目眩的博学、敏锐的分析能力、精准的历史文化感,以及作者对所写主题的热忱。——《洛杉矶时报》

在纪念登顶珠峰五十周年而出版的所有书中,《念念远山》是最富见地、最引人深思的一本。麦克法伦娴熟地探入古生物学、地质学、进化论和地球板块构造等发现背后的文化含义,其语言风格也显示出他的坚毅与诗意。——《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罗伯特·麦克法伦(Robert Macfarlane)

英国作家、学者。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以行走滋养书写,步履不停,笔耕不辍,横跨九年创作出“行走文学三部曲”《念念远山》《荒野之境》《古道》,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等奖项。近作《深时之旅》获得英国温赖特奖、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近二十家机构评为年度好书。

麦克法伦将当代旅行写作推向新的高度,被文学杂志《格兰塔》前主编誉为“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2013年,他成为最年轻的布克奖评委会主席。

·

杭海

从事教育出版,工余译书。着迷于翻译时语言、意义、文化、思想间的转幻与抵达,乐于在译途中探寻和回味。

序言
着迷
伟大的石头书
追逐恐惧
冰川与冰:时光之流
高处:顶峰与风景
走下地图
崭新的天空,崭新的大地
珠穆朗玛峰
雪兔
拓展阅读
致谢
地名翻译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两边谷壁高处还明显留着冰川留下的痕迹。当年冰川带到那里的巨砾形成一条参差的线,就像被冲刷到海岸上的零碎杂物。谷壁上还留下许多溪流横向切割过的印记,那是在冰川从谷里消退的数千年间刻进花岗石基岩里的。雨水不管从山脊边流下来,像回字纹一样刻进山体。水一旦找到一条路径,就会不停地加深它——冲走小的岩石颗粒,小颗粒又撞松其它颗粒,直到切割处小槽,小槽变成沟渠,沟渠变成溪流的河道。 (查看原文)

王蕾西西
3赞
2024-08-30 18:39:03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

十一世纪著名的中国画家,文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自然景色“滋养人性”,“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石头表面的每个细节,每一道沟槽罅隙,每一个气泡空洞,都明白显示出漫长的岁月,每一枚石头都是一只手就可握住的小小宇宙。文人的案头石不是风景的隐喻,它就是风景本身。

丁尼生在《悼念集》中为稳定状态写下挽歌:“山陵是幻影,从(from)一种形体(form)流向另一种,无物可以驻留,它们雾一般消散,那坚实的土地,(像云,它们形成稍纵即逝的自我。” (查看原文)

不安之书
2赞
2024-06-09 23:32:31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