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宗族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以小见大,从具体案例探讨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本书论及的户籍与赋役制度、里甲与里社制度,乃至理学文化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社会的动乱,都是明清时代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这些普遍性因素如何作用于地方社会,如何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则端视当地民众的应对策略。宋著反复强调,地方社会面对各种不同的议题,都要经历长期的竞争、协商与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地方社会应对历史变迁的机制与策略。几乎每一章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通常是以田野调查资料作为楔子,引出即将讨论的话题。作者刻意营造的现场感,不断引导我们深入其境,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人的历史实践。

作者简介:

宋怡明(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明清及中国近代社会史学家。擅长利用历史人类学和田野调查方法研究中国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史。著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02),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2008),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2018);编有The China Question: Critical Insights into a Rising Power(2018),A Companion to Chinese History(2017)。

译者王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郑振满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福州的宗族观念与制度
第二章 追溯祖源与族群标签
第三章 组织亲属、里甲与宗族
第四章 祖宗祠堂
第五章 宗祠之礼:新年和灯笼节
第六章 地方教派
第七章 结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规范性与描述性的士人文集,倾向于将晚明与清代福州乡村祠堂中普遍的礼仪展演描绘为12世纪朱熹权威经典的剧本重现。知识精英推广朱熹的规范,但实际上祠堂仪式融合了两种民间传统:元宵节庆典与陈靖姑信仰。民间实践被转化、男性化与儒家化,因为它们符合知识精英对朱熹愿景的理解。然而,祠堂礼仪也与理学正统不同,因为它由先前的民间实践与各种有争议的论述所塑造。只有通过与民间实践相互妥协的方式,正统才能稳定地扎根于地方社会。p238 (查看原文)

伯雍后身
2025-03-06 07:38:17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