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如何转移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深耕二十余年,政治史研究扛鼎之作

以贯通视野,系统梳理清朝以前数千年的正统观流变;以聚焦眼光,深度剖析清朝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以延展思路,清晰勾勒“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汉宋明儒家阐释,清朝如何改造前朝“正统观”,重申“一统”之为首义?

★绘制清朝建立特殊“正统性”的全息图像,深入揭示有清一代皇权的本质

从制度、文化到边疆治理,互动考察政治与教化;由帝王、官僚到基层社会,层层分梳统治与治理。

★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核心观念,发掘其在现代历史转折过程中的延续性作用

什么是“统治”?什么是“清朝统治”?“统治”与“治理”的边界应该设在何处?如何重审“纪纲”的意义?

———————————————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第一章 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及其与“大一统”之关系
第二章 清朝“大一统”观再诠释
第三章 “正统观”形成的内在张力:清朝“二元理政模式”与 “大一统”思想
第四章 清帝的“教养观”与“学者型官僚”的基层治理模式
第五章 基层教化的转型:乡约、宗族与清代治道之变迁
第六章 “大一统”观在近代中国的变异
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
余论:政治史研究与中国传统核心观念的当代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大一统”观不但锻造了中国人对整体政治稳定性的需要远大于追求个人心灵自由的认知心态,而且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者抵抗西方最值得信赖的思想资源。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只有“大一统”具有如此超强的制度、身体和心理规训能力?而其他的思想观念却没有或者只具备相对孱弱的规范力?直到今天,“大一统”都是中国人启迪凝聚民族主义抗议情绪或进行社会动员的最实用口号,这与西方民族主义社会动员所依据的思想模式并不相同。 (查看原文)

1N
3赞
2022-11-25 17:23:37

—— 引自章节:绪论:“中国”“天下”与“大一统”比较论纲

中国古代王权均认为,政治的合理运转处于一种“教化”秩序的得体安排而非单纯的强制治理…… (查看原文)

crusader
2赞
2023-11-12 00:12:01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清帝逊位与民初统治合法性的阙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