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内容介绍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三元里”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
★名人推荐
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找到太平天国起义的起因是魏斐德教授撰写本书的最初目标。但是他在研究过程中,却意识到自己在改变——他发现自己研究的是鸦片战争对社会民众、社会底层的影响。众多历史学家常聚焦于官方史、外交史、精英史,而魏斐德触到了他们很少涉及的“民众史”,即某事件对社会大众、底层人物的影响。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h,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
魏斐德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最伟大的成就和贡献是他的叙事能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中学者们发明了复杂的理论和晦涩的专业名词使读者们望而却步。魏斐德对于所有在学术中呈现的理论都谙熟于胸,但是他有讲故事的能力,常常在历史中注入血肉和生命力。他有一个小说家的想象力,他把这种特质和历史学家的精确性结合在一起。
——夏多明 (Dominic Sachsenmaier,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 Jr.,1937—2006),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成就斐然。著有《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中国南方的社会动乱》《历史与意志》《中华帝制的衰落》《洪业:清朝开国史》《魏斐德上海三部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讲述中国历史》等。
        译者的话  /  1
        中译本前言  /  1
        序  /  1
        第一部  三元里:爱国主义政治(1839—1841)
        第一章    三元里事件  /  9
        第二章    广东的团练  /  22
        第三章    士绅与三元里  /  30
        第四章    我们当中的汉奸  /  44
        第五章    我们和他们  /  56
        第二部  大门口的陌生人:抵抗政治(1842—1849)
        第六章    忠义还是反叛? /  67
        第七章    入城的两难境地  /  78
        第八章    黄竹岐村:来不及了  /  89
        第九章    1849年的胜利  /  99
        第三部  叛乱与反动:地方主义政治(1850—1856)
        第十章    阶层与宗族  /  119
        第十一章    华南的秘密社会  /  128
        第十二章    广东与太平天国运动  /  138
        第十三章    缩紧勒绳  /  145
        第十四章    红巾叛乱  /  153
        第十五章    大清洗  /  164
        第四部  广州被攻克:合作政治(1857—1861)
        第十六章    攻占广州  /  175
        第十七章    广东的团练局  /  181
        第十八章    抵抗运动  /  185
        第十九章    离去  /  192
        附  录
        附录一    人口增长压力  /  199
        附录二    书院与社学  /  201
        附录三   “房地产危机” /  206
        附录四    相关的经济考量  /  207
        附录五    广东省军需收支(1854—1857) /  210
        附录六    红巾叛乱  /  213
        参考文献  /  21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历史对许多人来说,最大的魅力在于让人逃避现时——不仅躲避在往昔之中,而且还躲入孤僻而冷漠的“客观”之中,历史学家在那里对现时作奉献。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8-01-01 14:09:52
—— 引自第248页
When evening comes, I return home and go into my study. On the threshold I strip off my muddy, sweaty, workday clothes, and put on the robes of court and palace, and in this graver dress I enter the antique courts of the ancients and am welcomed by them, and there I taste the food that alone is mine, and for which I was born. And there I make bold to speak to them and ask the motives of their actions, and they, in their humanity, reply to me. And for the space of four hours I forget the world, remember no vexation, fear poverty no more, tremble no more at death: I pass indeed into their world. (查看原文)
                [已注销]
                  4赞
                2018-01-01 14:09:52
—— 引自第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