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巫鸿,于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学位。随即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芝加哥大学聘请主持该校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并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并任该校东亚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的研究和策展领域包括古代和当代两方面。在当代美术中,他在出国后于80年代初、中叶在哈佛大学为当时刚刚进入国际艺坛的十几个中国艺术家举办了个展和群展,展览者包括陈丹青、张宏图、罗中立、李华生、裘德树、翁如兰、木心等。近十年来他更将当代艺术作为主攻方向,致立提高国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理解和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之间的联系。于1998年在美国策划了大型巡回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并出版同名著作,试图把对中国当代美术的介绍和研究从“潮流”转向“个人”。2000年他策划了具有实验性的“关于展览的展览”一一“取缔: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并出版专著讨论展览的社会作用以及和政治、经济的关系。近三年策划的大型展览包括“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广州),“过去和未来之间:中国新影像展”(2004,纽约、芝加哥、伦敦、柏林等地),和“‘美’的协商”(2005,柏林)。每个展览都提出了特定的有关展览模式的问题。配合这些展览所出版的书籍和图录,以及其他有关当代中国艺术的著作都已成为国际上研究当代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推动对艺术家做严肃的个案研究和相关展览的同时(徐冰《烟草计划:上海》、宋冬《物尽其用》、张大力《升华》等),2005年在中国深圳策划“翻译与视觉文化国际研讨会”。参与策划了2006年光州双年展等大型展览,对亚洲和全球当代艺术的关系等敏感问题提出看法。
导言
第一章 空间性
从椁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现灵魂
第二章 物质性
明器
墓俑及其媒质
身体:保存和转化
第三章 时间性
宇宙/神话时间
“生器”
历史叙事
旅行
尾声:写照墓葬
注释
引用文献
索引
(注:此目录转自巫鸿小组,是巫鸿先生亲自贴出来的)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过去三十年的秦陵考古发掘尚未发现任何仙境的图像,这类图像只是在汉代早期才开始成为墓葬装饰的固定成分,如公元2世纪的马王堆一号墓所示。
这座墓的中椁室盛有紧密套合的四重棺木。最外一层棺完全被漆成黑色——这是死亡与地下的色彩。第二重棺的底色也是黑色,但上面的图像却描绘了彼岸世界的生灵与神怪,在广漠空旷的冥界御风而行。绘于前挡下部的轪侯夫人——或她的灵魂——只露出上身,正在进入这个神秘世界。第三重棺显示了色彩与图像的突然转换。它通体赤红,表面绘有神怪动物和带翼仙人。作为构图中心的是三峰对峙的昆仑山——当时仙境的首要象征。第四层也即最内一层棺不带任何画像,而是以翠鸟羽毛构成的几何纹样模仿死者衣服上的绣花图案。
我们在这座汉墓中看到的因此是从死亡到重生的递进,从而构成升仙图像的框架。昆仑山在第三层棺上被描绘了两次,象征着灵魂在黄泉世界的永生。棺上明亮的朱红色指涉着阳气、南方、光明、生命和不死。在汉代人的思想中这种色彩确实是仙境的本质特征之一,正如《山海经》所述:“南望昆仑,其光熊熊。” (查看原文)
fishland
2赞
2014-07-13 23:36:13
—— 引自章节:四重棺和二重旅行
铭旌的作用是确认包裹在禭服和尸衣中的尸体的身份。但是铭旌最主要的用途还是在随后进行的“殡”的仪式中。这时,礼仪的场所从灵堂内转移到室外,人们在堂前西阶上挖一个狭窄的坎,将棺放入坎内,再把尸体移入棺中。在棺盖封闭之后,铭旌被悬挂在这个临时墓穴之旁。更多的宾客前来吊唁:此时吊唁的对象不再是死者遗体,而是铭旌。
这一系列礼仪活动包括了具有截然不同的目的和象征物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灵堂之内进行,死者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象征性转换:他的身体从阴移到阳,从地上移到床上,被洗浴、穿衣、奠以酒食。接下来在室外进行的第二阶段,则象征了死者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转换:清洁和着衣后的尸体被放入棺内,由死者的铭旌来表示。《礼记》“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尸表现了死者“失气亡神,形体独陈”的状态,而柩则表现了一个木箱,内中的“久”字传达了“永久”或“永恒”的含意。在汉代,不仅棺中的尸体就做“柩”,内棺和铭旌也可以被叫做“柩”。这一共同名称表明了尸体、内棺和铭旌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组合。
深藏在马王堆汉墓多重棺椁之中的,是容纳轪侯夫人尸体的一个“核心单元”,包括实体、内棺和棺上放置的铭旌,与礼书中描述的“柩”的组合完全一致。此墓含有四重棺木,但是只有最里面的一层内棺才可以被认作是陈列于殡礼中的“柩”。三重外棺皆系漆绘,只有这层内棺覆以锦缎并进而用翠羽装饰上部和侧面。最后,位于内棺和其他三重外棺之间的帛画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軑侯夫人的画像被置于一个宇宙语境之中。(见铭旌图) (查看原文)
fishland
2赞
2014-07-13 23:36:13
—— 引自章节:四重棺和二重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