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良民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末清初的城市群众集体行动,即所谓“民变”为研究对象。以史籍记载为基础,借鉴西方新文化史、历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诸学科的理论进行阐释,应用量化分析、集体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历史背景、领导人与参与者、行动模式及城市民变的各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从各个方面,对城市民变这一“老课题”得出了较为全面和新颖的认识。

作者简介:

巫仁恕,台湾中兴大学历史学学士,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为明清城市史与明清社会文化史,主要关注明清城市群众集体抗议、明清物质文化与消费文化等问题。著有《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2005)、《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2007)与《游道:明清旅游文化》(2010)等。

导论
上篇 多元面向
第一章 明清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的变迁
第二章 明清城市集体行动事件之量化分析
第三章 集体行动的领导人与参与者
第四章 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
第五章 信仰、仪式与集体抗议行为
下篇 类型研究
第六章 城市粮食暴动之研究
第七章 城市手工业工人的集体抗议行动
第八章 反地方官与保留地方官运动
第九章 反政府财税政令集体行动
第十章 阶层冲突、社群冲突及科场士变
结论
余论 明清城市群众集体行动的影响与延续
附录 明清城市民变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平时一般平民对这类乡绅行为并不敢反抗,但所以会引起民变,最重要的导火线,就是乡绅欺凌生员或文人,引起生员阶层不满,接着就动员群众抗争,进一步就演变成大规模群众参与的集体暴动。 (查看原文)

林汐
2012-04-13 15:15:54

—— 引自第294页

糧食暴動時群眾的心態並非是反政府,而是因為“正統主義”(legitimism)。對一般市民來說,正如霍布斯鮑姆在談歐洲十九世紀城市的米糧暴動時所注意到的,當時的統治者與市民間存在一種共棲關係與正統主義。即小民與統治者有殘餘的封建關係,為小民提供救濟與平衡物價,是王室與貴族的責任。若王室未能解決這些問題,群眾運動就興起,這樣的機制雙方都明白。他們寧願相信政府替他們安排,而不會否定或推翻現有的政權。湯普森則更進一步指出,18世紀糧食暴動中,群眾遺留了中古以來的共同信念,當時百姓的心理認為,糧食市場應該是公平交易,不應由任何人壟斷哄抬糧價,他們的集體抗爭和暴動,就是要保護這個傳統的權力,他稱此為“道德經濟”。 (查看原文)

尺八
1赞
2014-05-22 13:56:45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城市糧食暴動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