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灾异”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人事的预兆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
作者简介:
陈侃理,1982年生于浙江海宁。2004年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博连读,师从陈苏镇教授。2010年获得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魏晋史、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出土文献。
序 论/1
第一章 溯源/9
第一节 感应与天谴:灾异论的思想渊源/9
一、道德之天的产生/10
二、灾异的观测与记录/11
三、《左传》《国语》所见的灾异观/13
四、诸子时代的天人关系思想/18
第二节 占验与救禳:灾异论数术传统的形成/26
一、从物占到灾异占/26
二、灾异救禳/34
第二章 汉儒的灾异论创说/39
第一节 范式的建立:董仲舒/40
一、《公羊》新义/40
二、始推阴阳/48
三、以灾异论政/56
四、何以论成败/64
第二节 体系的构建:《洪范五行传》 /68
一、《洪范五行传》的作者/69
二、数术逻辑与灾异体系/74
三、预言与祈禳/78
第三节 规模的扩充:京房与《易》阴阳/83
一、《易》阴阳的学术背景/83
二、以卦气说灾异/88
三、京房的立场与追求/99
第三章 灾异论传统的构建与延续/103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灾异论集成/103
一、说灾异者蜂起/104
二、刘向时代的政争与灾异论说/111
三、刘向灾异论集成中的学理与实用/117
四、刘歆的回应/125
第二节 《五行志》《天文志》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132
一、从行事到历史:《五行志》的创立/132
二、从占验吉凶到回溯休咎:《天文志》对星占学的改造/136
三、经史之间:灾异编纂传统的延续/140
第三节 灾异的官方记录与数术传统/147
一、灾异官方记录的传统/148
二、数术占验书的官方修纂和使用/154
附录 谶纬与灾异论/162
一、从张衡《禁绝图谶疏》看谶纬灾异论的占验技术/164
二、谶纬与儒家灾异论/168
三、出儒入数/169
第四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175
第一节 预言与回溯:灾异论的模式/175
一、两种灾异观念和解说模式/175
二、儒家灾异论中的“预言” /180
三、由“史”入儒/184
第二节 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189
一、从移祸到罪己:汉文帝的灾异应对及其意义/189
二、改制运动:问责三公的缘起/193
三、汉魏革命:灾异免三公制度的建立与终结/200
四、君臣合谋:魏晋隋唐的咎责分担/205
第三节 天行有常与休咎之变:日食灾异中的学术和政治/210
一、日食推步与经学中灾异论述的变化/211
二、历数与政教/220
三、关于日食祥瑞的争论/229
四、日食救护礼仪的变化/243
第五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转变/259
第一节 质疑灾异论/260
一、“天人不相与”:新观念的产生与演进/260
二、走出汉学:宋儒的质疑/264
三、“内圣”:荆公新说/268
第二节 转变的条件/271
一、儒学与数术的疏离/271
二、儒家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君臣关系的转变/277
第三节 灾异论的否定之否定与新的政治文化/283
一、从“正理”到“天理”/284
二、转变后的灾异政治文化/292
第四节 道统、治统与“神道设教”的主客转换/297
一、“神道设教”在灾异论影响下的变化/297
二、“道”“势”合一与“神道设教”的再倒转/301
结 语/305
参考文献/311
后 记/32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灾异论中的天人相关思想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源自原始思维中万事万物互相关联的意识,认为同类的事物相互呼应,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类似变化。另一种天人相关思想,把人视为有人格的神,会以一定的标准观察和评价人事,并有针对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进而影响人事。在灾异论的语境中,我们把前者称为“感应论”,后者称为“天谴论”。
“感应论”和“天谴论”对“天”的设定有根本的区别。前者的天是“自然之天”,后者的天则是人格化了的“道德之天”。 (查看原文)
Binns
2赞
2019-02-16 23:46:17
—— 引自第9页
以《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并非《尚书》学者的通识,而是夏侯氏一家之学,因此《汉书·夏侯胜传》将之与《尚书》并列。《洪范五行传》是伏生所作的可能性已经排除,剩下的夏侯始昌作《洪范五行传》一说,则比较站得住脚。明确这一点,就可以从《洪范五行传》产生的历史环境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找到此篇在灾异思想谱系中的位置。
《洪范五行传》原本只在少数夏侯《尚书》学者中传习。成帝时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十一篇,为班固所承袭,成为正史《五行志》的蓝本。后世学者大多通过刘向和《五行志》来理解《洪范五行传》的内容。然而,刘向并非夏侯《尚书》学者,其学驳杂,受《春秋》《易》学影响至深,他对《洪范五行传》的发明未必完全符合作者本意。夏侯始昌主要活动在武帝时期,稍晚于董仲舒,早刘向半个多世纪,所作《洪范五行传》代表了灾异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环节。 (查看原文)
月瓦戈医生
2021-02-18 17:14:55
—— 引自章节:一、《洪范五行传》的作者/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