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深入阐释,或也给今天带来了启迪。
【内容简介】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作者简介: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和《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等。
自序
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二、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态
三、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1. 小政府遇到了大问题
2.从民富国强到政府理财
3.新政繁兴导致纸张天下
4.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紧张
四、自上而下的立宪
1.意在富强的立宪国策
2.自下而上的立宪先路
3.立宪的自上而下特征
4.谁想立宪
5.附和声中的质疑
6.“别开四千年来一世界”
五、官制改革的困窘
六、转向自下而上:“筹备清单”带来的转折
附录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读《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李大钊曾说:“平心论之,清室非有凶暴之君。”若按中国传统的标准,清廷在最后一段时间的作为,似尚未达到历代亡国之君所表现的荒谬程度。但在指导性的“道”大变的语境下,“失道”不一定明显地落实在横征暴敛等具体的政治行为之上。近代中外竞争常以中国一方的失利结束,依据以战争“胜负决文野”为代表的西式“新道”标准,每一次军事的和非军事的挫败,都是体制已出问题的象征。这样一次次的失败,因“证据”的不断重复而达到不证自明的“失道”效果,任何政权都很难承受。所以在连续受挫后,朝廷特别需要“证明”自己可以在近期改善局面,故试图推动更有力更有效的变革,以“说服”世人仍对其寄予希望。 (查看原文)
FACT
1赞
2022-03-20 18:58:25
—— 引自章节:自序
辛亥革命期间,南北军队都非常小心地不损伤外国产业。英国领事惊讶地注意到革命军对外国权力的默认:在沪宁之战时,革命军沿着沪宁铁路旁的崎岖小路徒步跋涉,目送着火车从身旁飞速驶过。他们当然有能力夺取火车快速前进,不仅舒适很多,更重要的是可以赢得战役的先机,然而他们却不曾尝试这样做。 (查看原文)
FACT
1赞
2022-03-20 19:11:21
—— 引自章节:一、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