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民国的政治逻辑》内容简介:关于民国政治的逻辑,作者解释道:“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与武力高度统一,政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一个武装集团,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这一点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基本逻辑。”
围绕“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中国产生了两个口号:其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其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两个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国共在继续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之间的阶级关系。
国共两党尚未经过战场上的决定性较量,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了变更国家政体并改组政府的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革命并不符合武力决定国家权力的民国政治的逻辑。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所爆发出的强烈的不满情绪,从根本上讲,正是民国政治逻辑的反弹与回归。
作者简介:
邓野,重庆市人,1953年5月20日生。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6年来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评聘为副研究员,2003年评聘为研究员。
第一辑
五四时期的工读互助主义及其实践
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
援鄂战争之史的考察
第二辑
阎锡山对红军东征的拦截及其多方政治周旋
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
《日苏中立条约》在中国的争议及其政治延伸
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l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
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
蒋介石关于“中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
第三辑
联合政府的谈判与抗战末期的中国政治
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
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南京谈判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1944——1946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
第四辑
试论“五四”后期陈独秀世界观的转变
论抗战初期的陈独秀
从《顾维钧回忆录》看顾氏其人
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第五辑
王揖唐的“社会主义”演说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缘起
向蒋介石铸献九鼎的流产与非议
《毛泽东选集》所收《学习和时局》一文时间与史实的出入
旧金山会议中国代表团组成问题
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上面两电发出后,泛起了一股公开主张签约的浊浪。5月25日,皖督倪嗣冲复电政府:“今但以青岛之故拒绝签字,若将来争执无效,或反将其他有利益之条件同归消灭,则失败更甚于今日,而挽救亦绝无希望,固不如断之于先之为愈也。”2)倪嗣冲的电报是一种典型的失败主义言论,他对问题的全部考虑,就是争执无效将遭到更大的失败。对于民族和国家丧失信心,充满自卑感,这是他们力求签约的根本原因 (查看原文)
庐山罩紫龙
2赞
2021-11-07 16:57:12
—— 引自章节: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
列强为什么断然拒绝中国保留签字呢?5月26日,对说:“中国如开保留之例,义国于飞乌满问题(按:指意大利对阜姆的领土要求)亦欲保留。此外,各国不满意者甚多,倘使纷纷例办理,岂非和约将不完全乎?因此,列强决不允许中国“开保留之例”。这样,在5月下,保留字方案实际上已完全失败。北洋政府再也无法在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之间,找出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政府面前仅剩下两种择:签字或拒约。
在北洋政府看来,签字是有害的,而拒约也是有害的,于是从两害中选择弊害较轻者,叫做“两害取轻”。当时,外交部发表的《巴黎和会关于胶澳问题经过情形摘要》认为,签字有两害:一、日本可能在山东扩张勢力;二、日本在山东的势力可能成为远东祸根。而拒约则有五害、青岛已在日本控制中,不签字并不能改变这一局面;二、青岛问题现由各国调停解决,如拒约,将来只得由中、日两国单独解决,于中国不利;三、日本如有越轨行动,不能得到各国援助;四、不能参加国际联盟;五、丧失对德和约中的一些有利条件。显然,在当局眼中,签约为两害中较轻者。 (查看原文)
庐山罩紫龙
2021-11-07 16:53:18
—— 引自章节: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