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接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士人”的学术创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开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文”的视角切入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
作者简介:
包弼德(Peter K.Bol),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1997—2002年任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及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现任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以及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理事长、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理事长。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论文六十余篇。
初版序
再版序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士之转型
第三章初唐朝廷的学术和文学创作
第四章755年之后的文化危机
第五章文治政策与文学文化:宋代思想文化的开端
第六章思想家,其次是作家:11世纪中期的思想潮流
第七章为了完美的秩序:王安石和司马光
第八章苏轼的道:尽个性而求整体
第九章程颐和道学新文化
附录南北宋时期的晁氏家族
中文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唐宋转型之反思
译后记
中译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余何?”
——《论语·子罕第九》
在《论语》中,“文”这个术语可以指一般外在的仪表、形式,也可以指理和典范,它们由于起源于周朝而享有权威。但是,在这一段关于孔子畏于匡地的记载中,即使不知道“文”的确切含义,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作出了两点声明:“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并且得到了“天”的承认;“与于斯文”就是继承周朝开国之君的遗志,顺应“天”的意愿。 (查看原文)
Summum Bonum🍀
2赞
2020-10-13 15:44:28
—— 引自章节:第一章导言
在11世纪,晁氏和其他官僚家族联姻,不考虑地区,对于韩明士所研究的来自江南西路福州的官员,情况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去痴
1赞
2018-11-17 15:06:23
—— 引自第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