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外来因素并未改变中华文明的本质,反而更彰显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本书将中国史放入世界史的大背景之下,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中国史的整体概念。同时,本书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的解读方式,力图全方位呈现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
作者简介: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千年悖论》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朱元璋传》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暨总督时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三册)
《曾国藩传》
自序•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几条大脉络/ 002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009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014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022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027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034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第 七 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042
第 八 章 乱世的活力/ 048
第 九 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053
第 十 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058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064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069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075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083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090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097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105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110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第 十 九 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116
第 二 十 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122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127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133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140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 年争论/ 146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153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有不停的治乱循环/ 160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165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172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179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第 三 十 章 中国历史循环中的突破/ 192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落/ 200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208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218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224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232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240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246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252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259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第 四 十 章 饥饿的盛世/ 268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276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283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289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295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第四十五章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302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307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314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322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330
第 五 十 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338
结语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348
后记/ 35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我们知道,现代国家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福利国家,大政府,比如北欧诸国,税收很重,但是福利很好。另一种是“自由放任”国家,像美国这样的,小政府,税不算高,但是福利也不好。换句话说,现代国家权力和责任通常是对应的。国家多收税,就要多给老百姓做事。
郡县下的中国是第三种类型的国家。一方面是大政府,权力大,对民间社会控制能力很强,特别是税收很严厉,秦汉实行什伍之制,隋唐“大素貌阅”,明代“大军点户”,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收税,“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另一方面却是小政府,政府收完税,并不负担老百姓的基本福利。用黄宗羲的话来说,这种制度就是“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任何好处也不想给下层的人剩下,所有的利益都要集中在上层。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社会保障,只能多生孩子,“养儿防老”。
这是因为确定了中国政治基本逻辑的法家是坚决反对福利国家的。法家仇视贫民。韩非子说,即使有能力救济灾民,也不能救。即使后来独尊儒术,也往往有名无实。
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大灾之时,历代政府不但没有救助措施,而且还要继续催收赋税。
过度汲取和没有福利保障,是中国社会循环性崩溃的主要原因。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矛盾,通常不会发展到这样极端的情况。面对天灾人祸,农奴是享有一定保障的。
首先,中世纪农奴的基本权利是受到保护的。比如领主不能随便走的地,虽然从产权上讲,这些土地是属于领主的。即使在中世纪农奴制最残酷的13世纪,领主也要保障农奴的基本假期。在传统中国社会,衣民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死了,妻儿老小只能投亲靠友或流离失所。而在庄园当中,一个奴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死工、庄园主要负责养
活他的家人,这是当时社会的惯例。农奴的孩子如果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庄园主就要成为他的监护人。
这就保证了他们不会因为破产而失去土地,全家流离失… (查看原文)
一只山羌
2 回复
9赞
2020-08-12 07:42:49
—— 引自章节: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179
农奴和庄园主发生冲突,可以向更上层的领主或者国王请愿。欧洲国的王权是脆弱的,国王也要依靠普通百姓的力量来与贵族博弈。当内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同利益集团会坐到一张谈判桌上来协调各方的关系。
但是,秦以后的中国社会高度一元化,并具有高度的刚性。农民没有类似的诉求渠道,他们是被取消了嘴巴并且被分割成一盘散沙的“沉默的大多数”,在忍无可忍之时,他们会自发选择聚众示威甚至小规模暴乱等手段来进行抗争。然而不幸的是,他们的抗争几乎从来没有成功过。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行为,触了历朝统治者的大忌,帝王们对这类行为从来都是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因此百姓面对官府,永远是一种恐惧、躲避和驯服的表情,只有永远不断退却、无限度忍让这一种选择。一方过于蛮横,缺乏约束;一方过于懦弱,乏自我保护能力。在这样一个没有自我纠错能力的社会里、当官进民退到逼近生存这一底线时,便只剩下造反这一种可能。 (查看原文)
一只山羌
2 回复
9赞
2020-08-12 07:42:49
—— 引自章节: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