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从地方督抚在新政中的思想与活动的角度,具体考察地方督抚对清政府新政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以及地方督抚与新政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以此观察清末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态势。
作者简介:
李细珠,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 言/001
        第一章 清末地方督抚辖区变革与改制/019
        第一节 裁撤漕运总督与苏淮分省始末/020
        第二节 开发蒙疆与察哈尔、热河及绥远建省之议/028
        第三节 川边改土归流与西康建省之议/035
        第四节 裁撤云南、湖北、广东巡抚/039
        第五节 东三省改制及其督抚建置/042
        第二章 清末地方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048
        第一节 地方督抚群体结构的统计分析/048
        第二节 地方督抚人事变迁的统计分析/053
        第三节 地方督抚的群体特性及其对新政的影响/061
        第三章 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启动/066
        第一节 清廷新政上谕探源/067
        第二节 督抚商议联衔复奏中辍/080
        第三节 督抚纷起单衔上奏/093
        第四节 姗姗来迟的江楚会奏/109
        第五节 各方反应与新政的启动/127
        第四章 地方督抚与吏治改革:以裁革胥役、陋规与捐纳制度为例/133
        第一节 裁汰胥吏、差役与行政效率问题/134
        第二节 裁革陋规与腐败问题/144
        第三节 捐纳制度革废难题与新政经费困境/150
        第四节 吏治改革与新政进程反思/162
        第五章 地方督抚与立宪思潮及清廷预备立宪之决策/166
        第一节 地方督抚与日俄战争前后的立宪思潮/166
        第二节 督抚与五大臣出洋考政/179
        第三节 督抚与清廷预备立宪之决策/191
        第四节 各方反应透视/206
        第六章 地方督抚与丙午官制改革:以直督袁世凯、鄂督张之洞为中心/213
        第一节 直督袁世凯与责任内阁制的提出/214
        第二节 清廷高层政争与责任内阁制的流产/217
        第三节 鄂督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参与及其影响/234
        第四节 清廷与地方督抚的紧张关系/247
        第七章 民间舆论压力与地方督抚的尴尬:以浙抚张曾敭与秋瑾案为例/252
        第一节 秋瑾案激变之肇因/253
        第二节 民间舆论攻击之要点及其压力/256
        第三节 清朝官府之恐慌及其应对举措/271
        第四节 张曾敭出处进退之尴尬/279
        第五节 余论:预备立宪时期民间舆论之发达及其政治影响力/289
        第八章 地方督抚与灾荒、民变及社会控制:以湘抚岑春蓂与长沙抢米风潮为例/294
        第一节 预控不力/297
        第二节 应变乖方/310
        第三节 善后失策/324
        第四节 余论:利益纠葛与机制失灵及其后果/337
        第九章 地方督抚与立宪派在谘议局的政争:以江督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为例/343
        第一节 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344
        第二节 江苏谘议局的开办与张人骏/355
        第三节 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的权限之争/363
        第十章 地方督抚、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的权力博弈:
        围绕国会请愿与责任内阁制问题的探讨/379
        第一节 立宪派、地方督抚请愿国会与责任内阁制/379
        第二节 清廷内部载沣派、奕劻派对国会与责任内阁制的态度/390
        第三节 清廷关于国会与责任内阁制的决策和地方督抚、立宪派的反响/396
        第十一章 地方督抚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
        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407
        第一节 地方督抚平满汉畛域言论/408
        第二节 慈禧太后化除满汉畛域懿旨探源/412
        第三节 官绅奏议讨论的问题及其应对之策/417
        第四节 清政府满汉政策的新变化/428
        第五节 余论:满汉问题的困境/435
        第十二章 清末新政与地方督抚权力的演变:兼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440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实际权力的消长/442
        第二节 地方督抚干政的影响力与清廷中央集权的实际效力/468
        第三节 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484
        第十三章 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499
        第一节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督抚任职概观/500
        第二节 地方督抚对革命风潮的反应与应对策略/504
        第三节 地方督抚在民国与清朝之间的出处进退/524
        第四节 “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与清王朝覆灭及民初政治走向/531
        余 论 改良与革命的历史选择/537
        附 表/545
        附 录 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562
        参考文献/592
        人名索引/621
        初版后记/636
        增订版后记/640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一点是,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崛起,从而出现军人干政局面。后来,袁世凯正是依靠新军的力量,进入清廷权力核心,从中央而不是从地方控制清政府,从而攫取清朝政权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是军人干政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事例,而不是地方势力膨胀的结果。民初北洋军阀并非清末地方督抚,而多为清末新军将领。例如,冯国璋、段祺瑞起初并没有地方根基,只是因掌握大量军队而控制相应的地盘而已。即便是阎锡山、张作霖,也是以军人身份乘乱而起,以武力称雄,割据一方。北洋军阀的起源并非地方势力的兴起,而是军人以武力控制地方的结果。那种认为由清末地方势力直接蜕变为民初北洋军阀的观点,纯粹是与历史本真不相符合的逻辑推演。事实上,在清末武昌起义之前,并没有强大的地方势力,也没有地方主义抬头,所谓地方势力或地方主义,毋宁说是民初军阀政治的表征。职是之故,从军人势力的崛起与军人干政的角度,探究民初北洋军阀的起源与军阀政治,或许是一条更理想的路径。 (查看原文)
                imagine
                2024-05-13 18:44:51
—— 引自章节:第三节 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