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官员向地方耆老咨问利弊、听取民意的政治传统。及至16世纪中叶,该政治传统发展为以绅士耆老共同集会议事、向官府递交“合邑公呈”为特征的地方公议。本书系统研究了16—18世纪绅士耆老地方公议的历史演进、运作程序、运用范围等问题,揭示出明清官府与地方社会如何通过地方公议机制进行沟通、妥协,进而把社会意愿纳入政府决策程序之中。本书的研究增进了对传统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推进了对“自下而上的轨道”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
作者简介:
毛亦可,198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制度史。出版专著《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合作翻译《风俗与历史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序章 地方公议:自治与专制之间的明清社会史论
第一节 明清地方公议的多面相
第二节 近代早期中国中间群体论的再检讨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设计
第一章 地方公议的形成
第一节 地方公议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明代地方公议的合流
第三节 合邑公呈的成立
第二章 地方公议的程序
第一节 地方公议在行政程序中的地位
第二节 晚明乡绅公议的召开程序———以《祁彪佳日记》为例
第三章 地方公议的运用( 上) ———各类事务
第一节 官员求言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变动
第三节 人物的评价与奖惩
第四节 鼎革之际的特殊公议
第四章 地方公议的运用( 下) ———赋役分派
第一节 州县赋税总额的变化
第二节 州县内的徭役分派
第三节 县域内公共事业的款项筹集
第五章 地方公议的弊病与整顿
第一节 17世纪人对地方公议的反思
第二节 18世纪清廷对地方公议的整顿
第三节 雍正、乾隆年间的地方公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不过,晚近研究在触及社会对国家的反作用时,往往是从利益争夺的角度切入的。为了争取利益,社会采取了什么手段,通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并非研究者专门讨论的对象。而且,在社会使用的诸多手段中,从数量上占据上风的,往往又是那些小聪明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宋怡明所言“被统治的艺术”其中的绝大多数策略都止步于此。研究者若不做刻意区分,很容易把社会的所有手段都当作无实质差别来对待,认为它们不过是服从于争权夺利者的工具。若利益的目的是正义的,则手段自然是正当的;若利益的目的是不义的,手段就不过是蝇营狗苟。若始终这样看待问题,最后难免落回到利益的正当性问题,亦即 20 世纪 40年代的吴晗与费孝通之争:乡绅(或其他社会群体)究竟是代表皇权的压迫者,还是地方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然而,中间群体身上并存的这两个面向,注定让这个问题只是永无止境的争吵罢了。 (查看原文)
光之羊
3赞
2025-06-23 13:47:52
—— 引自章节:序章 地方公议:自治与专制之间的明清社会史论
魏晉以後直到唐中葉的中古時期,隨著地方豪強的崛起,三老、父老作為「民間代表」的角色,逐漸被各種土豪、世家取代。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甚至不再明令設置縣、鄉三老和里父老。他們作為社會領袖的角色,被「鄉望」、「民望」取代,而後者並不由政府任命,沒有「被正式嵌入地方行政體制之中」。 (查看原文)
光之羊
2025-06-23 14:02:23
—— 引自章节:第一节 地方公议的历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