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万变”之长河,“不变”之中国。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讲述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在兴衰、传承与变迁中,寻找中国历史的源与流。
如果我们把古代中国比作一个像人体一样精密庞大的协作系统,那么土地就是它的骨架,人就是它的血肉,而朝堂、政治就是它的神经中枢。漫长的中国历史就是在它们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生生不息,成就了我们今日的中国。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尤精于历史地理、人口史等领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黄河与中华文明》等,主编有《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等。
        第一编  古代中国的骨架
        导言:“中国”二字出现在三千年以前
        第一章  疆域 / 我们生活的土地
        第一节 “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第二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大?
        第三节 古代中国疆域是怎样变迁的?
        第四节 古代中央政府如何划分主要行政区?
        第二章  城市 / 几经变化的都城
        第一节 汉朝的长安和洛阳
        第二节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两都
        第四节 明朝的两京并建
        第三章  建设 / 土地的连接和分隔
        第一节 不只起军事防卫作用的长城
        第二节 粮食供应的生命线——运河
        第三节 古代的交通网络——驰道
        第四节 被腐败“腐蚀”的驿站
        第二编  古代中国的血肉
        导言:籍贯与出生地:你是哪里人?
        第四章  移民 / 我们从哪里来,又在哪里停留?
        第一节 何处家山:移民的出发地
        第二节 深受移民影响的都城文化格局
        第三节 “羌胡”的南迁与五胡乱华
        第四节 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第五节 古代人为什么要迁移?
        第五章  人口 / 被政策影响的人口数量
        第一节 古代中国究竟有多少人?
        第二节 贞节观念与唐朝的寡妇改嫁
        第三节 为何宋朝的户口资料里平均每户不到三个人?
        第四节 明朝的户籍制度与预编了十年的户籍册
        第六章  人物 / 由人“铸就”的时代现象
        第一节 孔子:历代统治者肯定的“春秋笔法”
        第二节 伏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者
        第三节 海瑞:为何只有海瑞一位清官?
        第四节 王二:吏统官的奇特现象
        第五节 燕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七章  外交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的古代人
        第一节 与“开放”失之交臂的汉朝
        第二节 古代中国对外影响如何?
        第三节 唐朝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吗?
        第三编  古代中国的精神中枢
        导言:英明的开国皇帝为何会成为暴君?
        第八章  天下 / 得天下与治天下
        第一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时代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屠杀——长平之战
        第三节 秦始皇与他的标准化
        第四节 项羽是刘项逐鹿的失败者吗?
        第五节 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可信吗?
        第六节 “推恩令”背后的政治智慧
        第七节 最早的“中央巡视”制度
        第八节 为何刘秀最终能延续汉朝?
        第九节 为何是赵匡胤的宋朝结束五代?
        第十节 宋朝为何少有军事政变?
        第十一节 “厓山之后无中国”吗?
        第九章  帝王 / 皇帝的“私事”
        第一节 太子:最难定夺的皇室成员
        第二节 皇后:对皇上影响最大的人
        第三节 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
        第四节 宗室:并不好当的皇亲国戚
        第五节 后事:“视死如生”的传承
        第六节 记录:史书的“官方版本”
        结语: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史书?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尽管的确存在先进和落后,但从本质上说,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与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相适应的,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出于东亚大陆中心、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农业民族——华夏各族(以后的汉族)中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他们很早就形成一种民族优越感。 (查看原文)
                Fluttertree
                  1赞
                2021-02-24 16:48:33
—— 引自章节:第四节 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千方百计地增加人口是匈奴的一种生存方式。
一种婚姻习俗、观念是要与社会的村寨、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唐朝根本没有寡妇不能改嫁这个观念,更不会把寡妇“守节”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优良风尚和优秀实际进行表彰。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一种伦理道德,都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为汉朝人所不齿的匈奴习俗,在唐朝会无所顾忌。在宋朝人看来惊世骇俗的行为,唐太宗会堂而皇之地下诏推行。传统儒家文化培养的学者,会与西方的马尔萨斯“心有灵犀一点通”。 (查看原文)
                Fluttertree
                2021-02-24 16:53:13
—— 引自章节:第二节 贞节观念与唐朝的寡妇改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