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历史演义,是指以史实为基础,加入一定的艺术虚构,多以章回体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事件的小说。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这一名称大致出现于元末明初。罗贯中将陈寿的《三国志》通俗化为《三国演义》,影响巨大,由此出现了很多效仿作品,如《列国志传》《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和《隋唐演义》等。这些历史演义故事性强,行文通俗,深受民众的喜爱。

民国时期有分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当属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1877-1945),名郕(chéng),字椿寿,号东藩,著作署名亦作东帆或东颿(颿为“帆”的异体字),浙江萧山临浦镇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和史学家,他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史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

蔡东藩先生历十年寒暑,用600余万言的煌煌巨著,记述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国(1920年)2166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创作的“历朝通俗演义”按著述时间排序为:《清史演义》(1916年)、《元史演义》(1920年)、《明史演义》(1920年)、《民国演义》(1921年)、《宋史演义》(1922年)、《唐史演义》(1922年)、《五代史演义》(1923年)、《南北史演义》(1924年)、《两晋演义》(1924年)、《前汉演义》(1925年)、《后汉演义》(1926年)。这11部书,初版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印行,全套均为有光纸石印插图本。1935年,新记书局把这套书连同许廑父续写的《民国演义》后四十回,全部改排为铅印本,分装44册,总名为“古今通俗演义”。出版后广受欢迎,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致函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不久,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代买这套书,后来将其带到北京,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百年来“历朝通俗演义”一版再版,名称也有“古今通俗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历代演义”和“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等改变。这套书之所以受到各个时期的读者喜爱,与作者蔡东藩先生“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创作原则和“文不尚虚,语惟从俗”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我们这次整理出版“历朝通俗演义”,以1935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的铅印本为底本,参考了其他版本,做了比较细致的审校,订正了原书中明显的讹误。书中保留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注释、夹批和后评,并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字号加以区别。为方便普通读者,我们以2013年6月国家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参考,给三级及三级字表之外的字加注了拼音。同时,为保存原版风貌,收录了石印线装本中的全部人物绣像和插图。

由于作者受所处历史时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书中对妇女地位、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问题有一些局限性的观点。我们相信,今天的读者对此自有理解,不至苛求前人。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人。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

自1915年始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完成,历十年寒暑,终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历朝通俗演义》在创作上“以正史为经,以轶闻为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第一部:前汉通俗演义(上下)》
《第二部: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上下)》
《第三部:两晋通俗演义(上下)》
《第四部:南北史通俗演义(上下)》
《第五部:唐史通俗演义(上下)》
《第六部:五代史通俗演义》
《第七部:宋史通俗演义(上下)》
《第八部:元史通俗演义》
《第九部:明史通俗演义(上下)》
《第十部:清史通俗演义(上下)》
《第十一部:民国通俗演义(上中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唐主命缉梁主友贞,有梁臣携首来献,当由唐主审视,怃然叹道:“古人有言,敌惠敌怨,不在后嗣。朕与梁主十年对垒,恨不得生见他面。今已身死,遗骸应令收葬;惟首级当函献太庙,可涂漆收藏。” (查看原文)

🌊
1赞
2022-02-26 12:43:13

—— 引自第105页

“家业之兴与败,全在勤、敬二字上。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昧。” (查看原文)

Snorlax
2019-11-14 23:58:27

—— 引自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