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與歷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宇宙与历史》旨在探索人类的脱除“历史”的欲动力,藉由不断地反复“回归(神话及宗教的)初民原型”,来重新汲取存在需要的能源,更新此生此世。耶律亚德认为人类原初社会中的神话及宗教不是愚昧初民的无知产物,它们其实折射出太初刹那的重要象征;它们是原型,是根源性的模范,是人类不断更新自我的源泉。本书耶氏一生理论的入门书,更是重要的宗教及神话学经典。

作者简介:

米尔恰·伊利亚德(1907—1986),世界著名宗教史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二战结束后至1955年,伊利亚德以法文形式出版了一系列宗教著作:《永恒回归的神话》《宗教思想史》《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瑜伽:不死与自由》《萨满教:古老的昏迷术》等。这系列著作几乎涵盖了20世纪所有宗教的重要研究领域,使他成为一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宗教史家。1956年伊利亚德到美国任芝加哥大学宗教系主任和教授等职,与同事将芝加哥神学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中心。

晏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译著有《祆教史》《中国天主教简史》《宗教思想史》《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等。

原文摘录:

本章引用的每一个例子,都显示了“原始人”的本体论概念是相同的:只有仿效或重复某个原型,一个事物或者行为方为实在的事物或行为。因此,只有通过事物重复或分享才能获得实在性;一切缺乏典范的事物都是“无意义的”,亦即缺乏实在性。因此,人类总是倾向于变成原型和范式。此种倾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因为(在现代人看来)浸淫于传统文化的人,只有变得不再是自己并且满足于效仿和重复他人的举止行为,他才是真正的自己。换言之,只有不再是他自己,他才认为自己是真实的,亦即“真正的我”。因此,可以说,这种“原始人”的本体论具有柏拉图学派的结构;在此意义上,柏拉图可以视为杰出的“原始人心态”的哲学家,亦即他做到了赋予远古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模式以哲学的普遍性与有效性。显然,这个评价无损于这位哲学天才的原创性;因为他的“哲学家”称号之所以值得我们赞美,乃在于他用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所提供给他的辩证方法,对此种古代人类的观点作了理论解释。

但是,在这里,我们的兴趣不在柏拉图哲学的这个方面,而在远古时代的本体论。辨认出这种本体论具有柏拉图哲学的结构,并不能让我们走得很远。同样重要的是,从前文所引述的事实分析中可以引申出第二个结论——通过模仿原型、重复范式性的行为,可以消灭时间。例如,献祭不仅再现神在时间开始之际,即太初所启示的首次献祭,它事实上也是发生在同样的太初神话时刻。换言之,每一次献祭都重复了最初的献祭,而且与之相一致。

一切献祭都是在神话的开始之际举行的;通过似乎自相矛盾的仪式,世俗时间及其连续悬停了。所有重复举行的仪式莫不如此,亦即都是对原型的模仿;通过此种模仿,人被投射进原型首次揭示的神话时刻。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原始人本体论的第二个方面:如果说一个行为(或事物)重复某种典范行为而获得实在性,而且也仅仅借着它而获得实在性,那么它便意味着消灭了世俗的时间,消灭了连续,消灭了“历史”;那些重复典范性行为… (查看原文)

睡觉的Aho
9赞
2025-05-23 22:33:56

—— 引自章节:神话和历史

经过两三个世纪以后,历史事件的记忆就会被修正,以适应远古时代心态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会接受个体,只保存范型。

史诗中著名人物的历史特征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历史真实性并不能长期抗拒为神话化所销蚀。历史事件本身不管多么重要,都不能保存在民间记忆里,而且,特定的历史事件只有趋近于一个神话的模型,否则对它的回忆无法点燃诗性的想象。 (查看原文)

折耳刺猬
5赞
2022-11-20 15:11:33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原型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