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及学术随笔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序论一 什么是中国人
序论二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第一部分 边缘与内涵
第一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 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先简要说明我对族群本质的基本观点。首先,如当代许多研究族群现象的学者一样,我怀疑“族群”是一有共同的客观体质、文化特征的人群。我认为,族群由族群边界来维持;造成族群边界的是一群人主观上对他者的异己感(the sense of otherness)以及对内部成员的根基性情感(primordial attachment)。 其次,族群成员间的根基性情感来自“共同祖源记忆”造成的血缘性共同体想象。在此,我赞同“根基论者”(primordialist)的立场:族群认同是人们从其生长的社群中所得到的社会与文化身份,根深蒂固,因而难以改变。 第三,我强调族群边界的形成与维持,是在特定的资源竞争关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的。因此,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经常造成族群边界变迁。在这一点上,我赞同“工具论者”(instrumentalist)的立场:族群认同是人类资源竞争与分配的工具。 第四,客观资源环境的改变,常造成个人或群体借着改变祖源记忆来加入、接纳或脱离一个族群,由此造成族群边界变迁,或对个人而言的族群认同变迁(ethnic change)。这说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与“工具论”两者并无冲突:族群认同的根基情感来自成员共同的祖源记忆,但为了现实利益,个人或群体都可能改变其祖源记忆。 第五,由于族群的本质由“共同的祖源记忆”来界定及维系,因此在族群关系中,两个互动密切的族群经常互相“关怀”甚至干涉对方的族源记忆。失去对自身族源的诠释权或是接受强势族群给予的族源记忆,经常发生在许多弱势族群之中。 最后,在一个族群的内部,也经常形成不同的次群体,互相竞争着到底谁对本族群的“过去”有诠释权;因此,所谓族群现象不仅是两个互动族群间的关系,还包括族群内部的两性、阶级与地域性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本书中,我将说明我对以上这些族群本质与族群现象的看法。 在族群边缘,人们强烈地坚持一种认… (查看原文)

彰彰鱼
6赞
2016-03-27 19:06:11

—— 引自第100页

一、古籍史料
《尚书》,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诗经》,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左传》,十三经注疏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吕氏春秋》,四部备要,台北:中华书局,1971。
《山海经》,毕氏岩灵山馆校本,台北:启业书局,1977。
(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汉)班固:《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晋)陈寿:《三国志》,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晋)常璩:《华阳国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南朝)范晔:《后汉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
(唐)房玄龄等:《晋书》,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载《中国野史集成》第二十六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台北:世界书局,1971。
(清)胡渭:《禹贡锥指》,载阮元辑《皇清经解》第三册,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台北:世界书局,1974。
(清)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台北:世界书局,1957。
(清)张沆纂﹑赵德林修:《石泉县志》(道光),1834。
(清)檀萃:《说蛮》,载《昭代丛书己集广编》卷三十四,吴江沈氏世楷堂刊本,1833。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台北:世界书局,1957。
黄尚毅等纂,杨钧衡等修:《民国北川县志》,成都:巴蜀书社,1992。
二、中日文参考文献
安应民:《吐蕃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白川静:《羌族考》,载《… (查看原文)

恨嫁少女獨孤冰
4赞
2021-08-18 14:27:10

—— 引自章节: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