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此书首版,乃黄山书社于1987年4月出的那个版本,贵州人民出版社此书系新版。

此书是作者整理了陈寅恪老的笔记而成。它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学上地位与贡献,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能起到它的作用。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二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段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作者简介: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1948年毕业,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毕业后即弃笔从戎,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安徽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系安徽大学历史系创办者之一。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中国长江流域开发史》等,并据1940年代末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代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在于: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情家的信徒:魏皇室谁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家的族魏、晋的兴亡递炮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查看原文)

王老臭臭
4赞
2020-02-10 21:02:31

—— 引自章节: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儒家豪族服膺的是儒家的名教。之所以重孝,是因为根据儒家的教义,修身治家的道徳方法,亦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所谓“国身通一”、“求忠臣于孝子之了是也。名教之大者莫若君臣,孝于亲才能忠于君。因此,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就成了儒家豪族人物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在两汉的征辟制度下,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是人仕的途径。取士与上孝礼让或者说与徳的结合,遂使名教成为豪族屡世必须奉行的圭桌与赖以自豪的门第的标志。豪族往往就是儒门。
再说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魏统治者的社会阶级与晋不同。魏统治者曹氏出身于寒族,且与阉宦有关曹操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 (查看原文)

王老臭臭
4赞
2020-02-10 21:02:31

—— 引自章节: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