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作者简介:
周策纵:著名历史学家。1916年生于湖南祁阳。抗战时获中央政大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 密西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先生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及哥伦比亚大学荣誉 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兼历史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威大荣休教授。
作者著有大量中英文著作和论文,涉及文学理论、诗词评述、红学、古文字学、史学、中西 文化、现代化,以及政论、时论。先后获得美国科学院等多种学术奖。
周策纵(1916—2007)
【人物简介】
1916年生,湖南祁阳(今祁东县)人。1942年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毕业,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兼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教授等。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等。
周策纵是国际著名红学家和历史学家,1980、1986年曾发起并主持过第一、第二届国际《红楼梦》研究会。多年潜心于《红楼梦》研究,所发之论,无人能望其项背,早年即已被公认为红学研究泰斗级人物。著有《破斧新诂(诗经研究之一)》、 《论王国维的诗词》、《五四运动史》、《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曹雪芹与红楼梦》(与余英时合著)、《古巫医与六书考:中国浪漫文学探源》、《红楼梦大观》(合著)。2005年,出版《周策纵自选集》
【社会贡献】
湖南省祁阳县(今祁东县)人,1916年出生于祁阳县农村一个读书人家庭。其父参加过武昌起义,对子女教育注重用传统文化施教。9岁入新武小学读书,后入衡阳五中、岳云中学,受到北京大学毕业的有革新思想的教师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入长沙一中后,他在国文、历史、地理和书法、写作方面的才能逐渐显露出来。高中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未入学。改入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毕业后,曾任重庆市政府编审、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编审,为蒋介石起草了一些文稿。1948年辞职,赴美国留学,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五四运动历史,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由论文扩写而成的55万字的《五四运动史》,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影响很大,再版7次,宣传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此后,又编著《五四运动研究资料》,收入了五四时期上千种报刊、资料。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夫人致信给他,感谢作者反映了她和罗素1920年访问中国时那个时代的和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与气氛。199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把他的《五四运动史》译为《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在国内出版。
周策纵是国际上较为著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是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和历史系终身教授。1980年6月,他在威斯康辛州首府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任会议召集人和大会主席。此后,还促成了在中国哈尔滨、江苏扬州、台湾和北京举行了二、三、四、五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为研究和宣传《红楼梦》作出了贡献。他还是国际中国现代文学讨论会主席。著有《玉玺·婚姻·红楼梦一一曹雪芹家世政治关系溯源》、《论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等系列红学论文和《破斧新诂一一诗经研究之一》、《中国浪漫文学探源》等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出版了新诗集《海燕》,翻译了泰戈尔的《萤》、《失群的鸟》等作品。1981年以后,他多次回国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努力加强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周策纵先生因病于2007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岳麓版《五四运动史》中文译本著者自序
        英文初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香港再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一、“五四运动”的定义
        二、经济、社会和政治背景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总义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一、国内爱国分子的国既感(二十一条的冲激)
        二、海外留学生改革的热化
        三、在美国发展的思想上和文学上的争论
        四、日本对军事、文学和革命的影响
        五、在法国成长的革命政治意识和活动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地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一、《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二、北京大学的改革
        三、新知识分子的联合与《新潮》杂志的创办
        四、新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五、反对派的批驳和答辩
        六、青年对新激动的响应
        七、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第四章 “五四事件”
        一、中国在凡尔赛和会的失败
        二、民众对和约的反对情绪
        三、惊破迷梦的巴黎消息
        四、学生的特性和组织
        五、“五四”游行示威
        六、从东交民巷到曹汝霖住宅
        第五章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一、北京政府当时的反应
        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三、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四、总统的惩罚令和蔡元培的出走
        五、学生大罢课
        第六章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主持
        一、政府向学生寻求和解的失败
        二、6月2、3、4日的大逮捕
        三、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四、“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垮台与拒签和约
        五、事件解决后政府试图分离学生
        六、关于事件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七章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一、新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加
        二、《新青年》和《新潮》改革观念的风行
        三、新出版物的急速增加与旧刊物的改革
        四、偶像破坏浪潮的高涨
        五、新知识的、新社会的、和新政治的团体
        六、新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大众教育
        七、对新文化运动支持的不断加强
        第八章外国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一、日本的反应
        二、西方的两种态度的对照:赞同和疑虑
        三、苏俄的吸引力
        第九章“五四运动”的发展:观念上和政治上的分裂
        一、分裂后的主要思想集团
        二、问题与主义
        三、社会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对峙
        四、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五、参与政治
        第十章社会政治后果
        一、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
        二、妇女解放
        三、教育改革
        四、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第十一章文学革命
        一、旧文学
        二、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三、对文学改革的反对
        四、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五、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丞估
        一、旧思想的核心
        二、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达尔文主义
        三、新方法:实验主义、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的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影响
        四、“打倒孔家店”
        第十三章新思想和后来的争论
        一、疑古
        二、重估遗产与整理国故
        三、非宗教运动
        四、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五、科学与玄学论战
        第十四章结论:各种各样的阐释和评价
        一、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或者是一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二、中国的一场大灾难一一来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主义者的批叛
        三、由列宁引起的一切反帝反封建运动一中国共产党的阐释
        四、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谁?
        五、五四运动的真正本质――一种仅供参考的阐释
        六、再评价五四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七、对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大事年表
        附录
        一、“五四”时期社会力量简析
        二.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数目和学校人数
        三、参加“五四事件”的大专院校
        四、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数据
        译后记(欧阳哲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辛亥革命以后的若干年里,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并未远离传统的方式,大部分民众仍然遭受着专制且极端守旧的官僚的压迫,他们还像从前一样地服从权威,服从武装势力,服从传统的伦理和政治教条。这些政治上的混乱和落后现象,更坚定了新式知识分子的信念:为了使古老的中国重获新生,必须实行大规模的基本改革。 (查看原文)
                豆友2699021
                  7赞
                2020-02-22 00:35:2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导言
“五四”时期虽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个人价值和独立判断的意义,但又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所负的责任。这种情况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的诞生,因为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中国的问题还是民族国家的独立。 (查看原文)
                timeregister
                  3赞
                2018-04-13 00:39:27
—— 引自第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