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再发现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朋友们的古汉字通识读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绍200多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作者简介:

葛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与青铜器等古代器物的研究工作,编著有《复旦大学藏甲骨集》等。

一、 说“古”“今”:汉字的性质
二、 说“音”“意”:汉字的构形
三、 说“书”“册”:古汉字的载体
四、 说“篆”“隶”:古汉字的书体
五、 说数字
——基础汉字之一
六、 说干支
——基础汉字之二
七、 说“爱”“忧”
——客观看待汉字演变
八、 说“安”“家”
——分析汉字应重视早期字形
九、 说“邦”“国”
——解读古书应重视出土资料
十、 说“保”“育”
——字形提示本义的功能
十一、说“凤”“朋”
——勿以假借为引申
十二、说“美”“好”
——正确理解会意字
十三、说“世”“易”
——字形的截取与省变
十四、说“乌”“于”
——释字中的综合考量
十五、说“无”“亡”
——一词借用多字现象
十六、说“夏”“雅”
——文字证史的局限性
十七、说“月”“肉”
——一形对应多字现象
十八、说“朝”“暮”
——汉字构形的有理与无理
十九、说“中”“外”
——文字与文物的互证
二十、说“卒”“终”
——错综复杂的字词关系
附:例字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汉代人之所以改“邦”为“国”,主要是为了避讳,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因避讳换个字,不难,但要换成完全同义的字,很难。比如《老子》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见马王堆帛书)。改“恒”为“常”,是避汉文帝刘恒之讳。稍一咀嚼即可发现,“常”与“恒”的意义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对后人理解《老子》的这句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查看原文)

若竹
1赞
2023-07-15 15:19:03

—— 引自章节:九、 说“邦”“国”

那么,在简牍时代之前,是否存在以甲骨、青铜器、陶器等硬质材料为主要文字载体,以铭刻为主要书写方式的时代呢?——应该不存在。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商周古文字,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即金文)等铭刻居多。这些铭刻都是依附于不易腐朽的载体,偶然地保存下来,又碰巧被发掘出土的“幸存者”。在当时的社会用字中恐怕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而且性质很特殊,跟日常书写大不相同。 (查看原文)

哈梨
2025-05-03 01:33:35

—— 引自章节:三、 说“书”“册”:古汉字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