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40余年中国的战略决策,其内容包括联盟、局部战争、国际危机管理、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全面战备、建构均势战略,等等。通过重新研究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炮击金门”、援越抗美、调整对美政策、中苏关系“正常化”等六个案例,揭示了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建构了研究中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牛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自1985年起从事中国对外关系历史、中美关系史、冷战史研究,曾应邀前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里奥特国际关系学院、香港大学历史系、台湾“中央研究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挪威诺贝尔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客座教授、高级客座研究员。专著《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英文版由Eastern Bridge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专著《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获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导论
第一章 踏入冷战:与苏联结盟
第二章 同盟与局部战争:抗美援朝
第三章 军事——外交之战:东南沿海作战暨“炮击金门”
第四章 安全的革命:援越抗美
第五章 重建均势:调整对美政策
第六章 退出冷战:中苏关系“正常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解读中国与苏联结盟的决策,必须了解存在着两个互动的层次: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客观进程与中国领导人追求结盟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联系,包括这两个层次何时被清楚准确地认识到,并开始被联系在一起考虑。
种种情况导致中国决策者在结盟过程中的诉求会越来越多地反映民族国家的利益(尽管还远远不够),并不得不为回应国内(包括他们自己)的民族主义诉求而在结盟最后阶段要求苏方做出更多的让步,否则,中共以及中国革命的合法性都将被严重削弱。
中国决策者从为实现革命运动的目标而追求与苏联结盟,却在结盟的过程中为现代国家建设而同斯大林讨价还价,而且在这方面没有得到满足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尽管他们当时并没有让负面感受影响到结盟的进程,但在随后的年代里,那类问题最终发酵为摧毁同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从处理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客观地分析, 1950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仍然未能超越,有些方面甚至没有达到1924 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水准。例如,条约没有涉及两国处理边界遗留问题应依据何种的原则,或者为达成必要的准则建立相应的双边机制,等等。这反映了特殊历史条件下一种独特的情况。后来的巨变证明,中苏结盟不过是中苏关系的历史宿命的又一个开端。中国要想完成现代国家的建设,必须同苏联解决全部的历史恩怨,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特定时期的安全或根据某种理想而推动革命运动的军事同盟。这需要时间。
(查看原文)

R.Peng
1赞
2022-01-14 21:38:47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踏入冷战:与苏联结盟

10月2日电报被公开的部分包括了毛泽东阐述的一个相当完整的战略方案,其中包括了要争取达到的最好目标和力争避免的最坏局面。其一,毛泽东表示决心要派军队到朝鲜作战,否则美国占领整个朝鮮,不仅使“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失败”,而且美军“将更为猖獷,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其二,中国出兵的目的并不限于斯大林来电所说,只是派几个师帮助朝鲜守住三八线,而是“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战争成败的关键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军”。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他提出一次出动十二个师,而不是斯大林建议的五六个师。 (查看原文)

神头鬼脸小青年
2020-04-06 17:51:5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同盟与局部战争: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