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此著基本上是以研究日本思想史为主的,题目设定为“东亚的王权与思想”包含着两个重要的视座:首先是把日本思想史的视野扩大到东亚的框架,既要打破战后日本学界的“西欧中心主义”,同时克服随着经济高速成长出现的“日本中心主义”,注目于曾被上述两种倾向忽视的、与日本关系最密切而且交流历史最长的东亚。第二是采用与王权相关的手法谈思想,作者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家所构筑的理论体系,作为思想的元素,人们的感情、感觉和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东亚诸国不同的王权体制对思想有重要影响,不能无视了这些历史脉络而单纯地看思想文本。《东亚的王权与思想》是这两方面的一个尝试。
此著是由渡边浩数年来撰写的论文编辑而成,因他的这些论文的价值被东京大学出版会发现,便被编为一本论著出版。出版以后,对日本的政治学和政治思想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渡边浩本人的声望也迅速达到了日本学界的顶峰,今日依然如此。
本书为日本学者渡边浩研究东亚中世到近世思想史的专著,分析了中国、日本、朝鲜三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的思想历程,作者是日本德川时代的思想史方面的专家,该书以日本思想史和社会史为主要视界,对比中韩两国政治思想发展脉络,重点分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内部政治、社会和思想的互动,以及近代其与西洋文化接触后所产生的变化。作者论据翔实,论点鲜明,对很多东亚思想和政治史问题都提出了极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译者翻译风格平实,能够较好传达原文之意,同时具有可读性。
该书出版将会为我国东亚政治史、思想史和中日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渡边浩(Watanabe Hiroshi),男,1946年生于横滨。
日本的政治学者,主要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和亚洲政治思想史。
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继承了丸山真男开创的日本政治思想史讲座。曾兼任东京大学法学部长,东京大学副校长。2010年东京大学退官,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并任法政大学教授。也是东京大学出版会的理事长。
译凡例
前言
序 关于日本史的若干用语
Ⅰ 政治体制的思想
1 “御威光”与象征——德川政治体制的一个侧面
2 制度·体制·政治思想
Ⅱ 东亚诸社会与思想
3 关于儒学史异同的一种解释——“朱子学”以后的中国与日本
4 儒者·读书人·两班——儒学的“教养人”的存在型态
5 东亚儒学有关事项对照表——19世纪前半
Ⅲ 日本儒学与国学的心性
6 “泰平”与“皇国”
7 对“理”表示厌恶的美感与暴力
Ⅳ 西洋的“近代”与东亚
8 西洋的“近代”与儒学
9 “进步”与“中华”——日本的型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当时的“体制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总是没完没了,其原因大概也在于本来就只不过是那样一种情况。但是,即使体制整体的逻辑辩证是那么暧昧和薄弱,而在现实中,身份格式的序列在所有的场合都演出为明明白白的“事实”。大名往往活得就像大名,武士活得就像武士,然后百姓活得就像百姓,必须这样地活着。完全没有把将军、勘定奉行、八州巡回、百姓的序列搞错的可能。王公大人决不会在众目之前裸身出现,在居住大城的将军之下,全体秩序看上去都具有自明的安定性。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要察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之差的异常和不自然,反而是非常困难的。那时,大概人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将军因为是将军,大名因为是大名,所以统治天下各国,武士因为是武士,所以在庶民之上,而百姓因为是百姓,所以要缴纳年贡。那是一种同义反复,但要意识到和要看破这种同义反复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其中,使人深刻感受身份格式的象征物和礼仪、仪式祭典等种种象征性行为,在长久的“泰平”时期内发达到异常的程度,把上位者用看不见的光圈包裹着。因为都市、建筑物、家具、随员、行李、衣裳等所有一切都成为了舞台装置、大道具、小道具,用来象征威信的系列,向自己和他人表示或互相确认,这些仪式处处被执行得非常周到。并非诉诸于道理而是诉诸于心情,并非诉诸于理智而是诉诸于各种感觉和感性的各种象征,这种机能不断地发挥作用,助力于维持体制。
儒者堀景山这样指出:
……因武士是靠武力得天下的,所以只会张扬武威镇慑下臣,强力压制使人臣服。其治理国家,也只能是依仗自上而下的威光和格式这两种手法来实行统治……
就是说,因为本来就是暴力的统治,之后也只有以威光和格式作为统治的根据了。到了明治时期,安政四年生的植木枝盛也这样说过:
幕府那样的政府,其依据的本来就不是天下之正理,实际上是靠甚为不讲理的手法而存在的……一是以兵力威胁人民,一是以诈术欺罔人民……这类计… (查看原文)
如水圆清
2赞
2021-07-10 10:12:01
—— 引自章节:“御威光”与象征——德川政治体制的一个侧面
但如果既不相信历史有某种方向性,也不相信有超越者的介入,那么事情就会很严重。因为那样就不能对“现在”进行定位,那时人们就不能对“光明的未来”抱有希望,也不能对“黑暗的未来”完全绝望。也许会有担心之感,但那担心又毫无根据。总之是无法了解今后会怎样,或无法了解什么是“上升”什么是“下降”。既然如此,“现在”自己马马虎虎地活着就行了,后世的事就让后世的人们去担心吧——这种精神松解的刹那主义就会蔓延。 (查看原文)
纽约往事
2赞
2021-08-27 11:42:21
—— 引自章节:9 “进步”与“中华”——日本的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