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学研究入门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古希腊罗马传世典籍的解读和研究,从五个方面概览古典学术的整体面貌,旨在经由古典学术通达古希腊罗马传世典籍所承载的古典精神。

第一章介绍三所欧美高校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的古典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二章梳理初习者需要通盘了解的传世典籍并给出必读书目;第三章指导初习者使用校勘本、辑佚本及评注本,逐步深入对传世典籍的文本细读;第四章引领初习者掌握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将所涉文献分门别类地编制成工作书目;第五章讨论古典学研究最常见的三类方法,引导初习者循序渐进地使用语文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思想研究法。此外,本书还收入两个附录,附录一是按“文学”“史学”“哲学”和“演说”四部分类的“洛布古典丛书”总目,附录二是与正文各章对应的古典学工具书及参考书举要。

作者简介:

张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西方古典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思想和文学、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思想形成期的比较研究,以及清末至当代中国对西方古典传统的接受。近期出版学术专著《希腊古风诗教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主编学术刊物《西方古典学辑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起)。

序 言 v
第一章 专业培养 1
一、“剑桥模式” 1
二、“海德堡模式” 10
三、“哈佛模式” 17
四、古典学养 23
第二章 典籍博览 30
一、目录解题 30
二、文学部典籍 35
三、史学部典籍 64
四、哲学部典籍 80
五、演说部典籍 90
六、必读书目 104
第三章 经典研读 127
一、校勘本 127
二、辑佚本 147
三、评注本 160
四、文本细读 173
第四章 研究起步 184
一、学科分支 184
二、研究现状 198
三、工作书目 205
四、示例两则 210
第五章 研究方法 222
一、语文研究法 222
二、历史研究法 240
三、思想研究法 253
附录一 《娄卜古典文库》(迄2021年)分类总目 271
一、文学部 272
二、史学部 293
三、哲学部 303
四、演说部 313
附:犹太基督教部 322
附录二 学术书目举要 326
一、专业培养 327
(一)入门手册 327
(二)综合语言词典:古希腊语 332
(三)综合语言词典:拉丁语 338
(四)专用语言词典 344
二、典籍博览 349
(一)文学简史 349
(二)文学通史:古希腊文学 352
(三)文学通史:古罗马文学 355
三、经典研读 358
(一)校勘本文库 358
(二)对照本文库 363
(三)古典文本数据库 366
(四)辑佚本:早期希腊典籍残篇集成 369
(五)评注本丛书 381
四、研究起步 384
(一)百科全书 384
(二)专科辞书 410
(三)研究指南 416
(四)研究书目 419
(五)学术书评 422
(六)论文选萃 423
五、研究方法 425
(一)古典学术史 425
(二)语文研究 429
(三)历史研究 433
(四)思想研究 434
(五)接受研究 435
参考书目 43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古典教育也被斥为保守意识形态的温床,一个奉古典主义为核心价值的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与精英主义、排外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典教育曾经是上流阶层的一种标志,一种文化资本,强化其种族、性别和阶层意识,维护其地位和特权;传统的古典教育往往滋生复古的意识形态,导致对现代文化及现代性的全盘否定,以及对古典文化及古典性的盲目推崇。因此,古典学术要与传统的古典教育撒撇清关系,成为一门纯粹的研究性学科。京 (查看原文)

震林
2赞
2024-01-04 15:18:42

—— 引自章节:序 言 v

从内外两方面的危机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古典世界和当代世界没有内在关联;即便有,也无必要维系下去;即便有必要维系,这也不是古典学的任务,因为古典学乃是回避现实意义的历史性的纯学术。面对这样的结论,某些眼光不囿于古典学表面繁荣的西方古典学者认识到,这门学科正面临深层的危机,它必须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性质和任务,反思自己与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关系。一些先知先觉者提出,古典学亟待自我革新,清除任何一种独一无二的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余孽,主动追随“后古典世界”的时代思潮,转变为多元的历史主义的古典学(参见莫利《古典学为什么重要》)或者多元的“后古典主义”的古典学(参见The Postclassicisms Collective2020),才有可能重焕生机。言下之意就是,为了化解它面临的危机,古典学必须再次变得“合乎时宜”。 (查看原文)

震林
2023-04-24 18:46:33

—— 引自章节:序 言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