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历史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但因历史线索错综复杂、史料记载匮乏、考古发现有限,所以目前对三国兵争要地、攻守战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书作者对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军事重镇、军事方略进行细致考索和论述,对三国时期战争的路线、关防、部署等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专著。书中绘制了52幅战争地理图,具有较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宋杰,1952年1月生,北京市人。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留校任教。后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获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华五千年记事本末·秦汉部分》、《中国经济发展史·秦汉卷》、《中国货币发展史》等。曾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九章算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价值》刊于美国著名年鉴刊物《波士顿科学哲学研究》。

绪论
第一章 三国鼎立的地理形势
第二章 三国战争的地理枢纽——兵家必争之地
第三章 对三国兵争要地形成原因的分析
第四章 三国边防要镇的历史演变
曹魏篇
第一章 曹操陈留起兵史迹考辩
第二章 曹操中原逐鹿期间兵力部署与作战方向的演变
第三章 从邮城到许、洛——曹魏军事重心区域的转移
第四章 曹魏西晋征吴路线的演变
第五章 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
第六章 曹魏晋初的襄阳与荆州战局
第七章 曹魏的祁山与陇右战局之演变
第八章 曹魏的淮南重镇寿春
第九章 汉末三国战争中的广陵与中渎水道
蜀汉篇
第一章 汉中对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蜀汉的东陲重镇永安
第三章 蜀汉北伐路线与兵力部署之变更
孙吴篇
第一章 孙吴的江防部署与作战方略
第二章 孙吴的抗魏重镇——濡须和东关
第三章 三国的庐江战局与江北孤镇皖城
第四章 孙吴武昌军镇的兴衰
第五章 孙吴武昌又称“东关”考
第六章 汉未三国的夏口与江夏战局
第七章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第八章 三国战争中的夷陵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即现代史学家所谓的“大关中”。如司马迁所言:“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狭义的“关中”仅指今陕西中部的泾渭流域,“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言,“关西”或广义的“关中”是指“扞关、郧关、武关、函谷、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以西、以内的广大地域。扞关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郧关在湖北郧县东北,武关在陕西商州东南,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临晋关在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这五座关津地处山西、山东两大地区的分界线上。两地居民不得私自来往,必须持有文书证明」
(关中)「境内吏民享受的经济、政治利益要高于“关外”,即“关东”百姓,因此封列侯者以居“关内”为荣,而以封地在“关外”为低人一等。另外,统治集团力图造成“关中”对其他地区在经济上的优势,制定了许多特殊政策以保证其富强。例如《二年律令·津关令》规定了关中的黄金、错金器具与铜、马匹禁止外流等措施。」 (查看原文)

越石赋扶风
2 回复
11赞
2019-03-25 01:29:18

—— 引自第55页

与之相比,许都距离战场较远, 大军在幽、并 青州战斗,若是仍以河南的颍川郡为根据地, 部队的来往休整、 给养运输和信息传递都需要长途跋涉, 相当困难, 所以不适应新的军事形势。 也就是说,放弃南征刘表, 确定继续在黄河以北地区作战以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的用兵计划, 是促使曹操把军事、 政治重心区域转移到邺城和冀州的决定性因素。 (查看原文)

越石赋扶风
6赞
2019-03-25 14:32:24

—— 引自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