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比肩苏轼的豪放词家,孤勇坚毅的忠臣良将
悠悠柔情的山水隐客,文武全才的理想人物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提笔安天下,上马定乾坤
历经浮沉仍初心不改,遍尝甘苦更豪气干云
👀 编辑推荐
◎文武全才,赤子之心——生平波澜壮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些脍炙人口、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词作,都出自我国南宋时期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辛弃疾笔下。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文武双全的奇才,素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美誉。率五十骑敢死队奇袭敌后捉拿叛徒是他孤勇坚毅的充分证明,创作《稼轩长短句》数百首词篇挥洒深情是他文学才能的淋漓写照。
他毕生历经浮沉,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旷达豪迈的赤子之心,尽在《辛弃疾新传》的记述之中。“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辛弃疾的英雄事迹、爱国情愫和优秀词篇,闪烁着可贵的理想主义光辉,将激励中华儿女努力奋进、不懈拼搏。
◎比肩苏轼,屹然别立——传记呈现真实
辛弃疾的词作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豪放慷慨,“屹然别立一宗”。数百年来,他与苏东坡并称为“苏辛”,为豪放派词作的两面大旗,作品同为古典文学爱好者的瑰宝。但与生平资料浩如烟海的苏东坡相比,辛弃疾生平事迹、著作背景方面的资料却比较匮乏,以往辛弃疾传记对其一生事迹的挖掘和对其全部作品的认知就尚显肤浅。
继李一冰著《苏东坡新传》后,后浪重磅呈现辛更儒著《辛弃疾新传》。《辛弃疾新传》下笔之初,便立志以足够的事实、完整的理据作为支撑,希求充分反映历史的真实。本书淋漓尽致地书写了辛弃疾的非凡人生,驳斥别有用心者诬陷辛弃疾的的不实之词,再次向世人强调辛弃疾作为坚定抗金派的顽强性格,还这位投笔从戎、文武兼济的书生本来面目。
◎泰斗力作,夹叙夹议——写法深厚细致
《辛弃疾新传》的作者辛更儒先生曾师从邓广铭先生,数十年来从事辛弃疾、宋金史和古典文献的研究,硕果累累。为写作此书,他不仅参考了数百种诗词、笔记、方志等文献,深入爬梳、坚实考证,还沿辛弃疾毕生的经行路线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遍访塞北、江南、上饶云洞、博山雨岩等地。
在生平线索之外,本书特别注重词作线索。作者夹叙夹议,在叙述生平事迹的同时对其内情进行评点,穿插辛弃疾的经典作品细致鉴赏,去触摸辛弃疾的喜怒哀乐,带领读者体悟辛弃疾的卓越才华、深邃思想和心路历程,以窥宋史的幽深一角。本书过去曾以《辛弃疾研究》的书名出版,此次再版,作者大力增订了近年来挖掘到的辛弃疾及其后人生平的新史料,扩充叙述了数十项此前不为人知的辛弃疾事迹,《新传》之“新”尤见于此。本书的再版也得到了各界的鼓励和帮助,是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项目。
◎典雅装帧,典藏风貌——读者值得拥有
本书呈现典雅与现代并行的装帧风格。封面选用手感颇佳的环保幼纹纸,护封烫漆片黑,立体呈现大时代变幻中辛弃疾的剪影,体现他作为飘摇乱世中坚毅的风帆、艰难险阻前不屈的风骨、中国人心中永恒不灭精神灯塔的风貌。平装全二册,每册卷首附有数页四色彩插,采用100g胶版纸印刷,呈现铅山县所藏辛弃疾像、辛弃疾手书《去国帖》、《菱湖辛氏族谱》等珍贵文献,以及云洞、苍壁、仙人矶等辛弃疾一生所历经的重要地点风貌,并附有辛弃疾友人朱熹、陆游等人的画像和手迹等。内文采用75g胶版纸印刷,锁线装订,轻松好阅。
全书装帧大方舒适,富含典藏性,适与立意呼应。古典文学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宋史爱好者阅藏此书,不仅能收获丰富的知识,还将收获丰硕的精神力量。
👀 名人推荐
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尽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误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宋·刘辰翁
他(辛弃疾)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做长调或小令,都是他的人格的涌现。
──胡适
👀 内容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具有文才武略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的英雄事迹和经历的种种壮志难酬的坎坷遭遇,化作雄奇阔大、郁勃激荡的词作,感染了无数的后人。本书是辛弃疾的传记,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历史环境和时局背景,亲身考察辛弃疾经行轨迹,深入剖析相关史料,解读存世诗文作品,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还原了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随书特别附录《辛弃疾年表》《辛弃疾家室再考》《辛弃疾子女后裔新考》等文章,进一步揭开辛弃疾及其后人生平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辛更儒,1944年生,山东潍坊人。曾师从邓广铭先生研究宋史。历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杭州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词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等,是辛弃疾研究、宋金史研究及古典文献研究专家。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著有《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研究丛稿》《黄金时代:图说两宋辽金》,编选、点校、整理、笺注《辛弃疾词选》《辛弃疾资料汇编》《辛弃疾集编年笺注》《杨万里集笺校》《刘克庄集笺校》《张孝祥集编年笺校》《范成大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朝中兴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
/ 上册
意气风发的爱国者
第一章 动荡的年代
第二章 英雄少年
第三章 壮志有为
第四章 起义南归
奏进万字平戎策
第五章 隆兴末奏进《美芹十论》
第六章 乾道间奏进《九议》
重建滁州和讨平茶商武装
第七章 小试滁州及讨论纸币发行对策
第八章 讨平茶商武装暴乱
转徙江湘——颇多建树的地方大吏
第九章 二年历遍楚山川
第十章 在两湖转运副使任内的政绩
第十一章 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的政绩
第十二章 在江西安抚使任内的政绩
不妨风雨破吾庐——第一次废黜
第十三章 带湖买得新风月
第十四章 汗血盐车无人顾
第十五章 与陈亮的上饶之会
第十六章 短暂的七闽之行
/ 下册
瓢泉山光——第二次废黜
第十七章 再到期思卜筑
第十八章 借歌词为反抗压迫之具
第十九章 稜层势欲摩空
悲壮的晚年——为恢复事业所做的最后努力
第二十章 为抗金出山
第二十一章 京口壮图
第二十二章 悲壮的晚年
第二十三章 赍志以殁
结语 辛弃疾一生功绩及稼轩词的历史地位
一 辛弃疾统一中国的战略构想
二 辛弃疾抗金事业的历史影响
三 辛弃疾忧心时事的爱国词作
四 稼轩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
/ 附录
辛弃疾年表
辛弃疾家室再考
《有宋南雄太守朝奉辛公圹志》考释
辛弃疾子女后裔新考
/ 增订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如前所述,山东各路起义军失败后,一部分已随李宝水军南下,编入南宋军队,如开赵所部到隆兴二年(1164)还保留着“沂州忠义军马”的称号,其余大部分溃散。王任、王友直南归后,所部被编入镇江都统司所辖军中,由王友直任统制。辛弃疾等深入金境,捉获张安国的同时,率领一部分起义军将士南归。这些人的着落史书无记载,估计其中强壮者被编入军中,但是否流离失所、被南宋当局视为待安置的流民,就不得而知了。
南宋政府名义上实行怀诱和优恤归正军民的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归正军民的出路问题。由于成批和分散来归的山东忠义人数甚众,南宋当局又并不真正倚重这支抗金力量,所以,对归正军民的歧视、排斥,在宋金冲突相对缓和后便有增无已了。被改编的起义军卒,缺衣少粮,“口众,冬寒衣装多阙”;而被散置于淮南州郡的归正军民,到绍兴三十二年(1162)夏天更陷入“不能存活,日虞回归”的境地。辛弃疾曾说:
且今归正军民,散在江、淮,而此方之人,例以异壤视之,不幸而主将亦以其归正,则求自释于庙堂,又痛事形迹,愈不加恤。间有挟不平,出怨语,重典已絷其足矣。
这真是山东起义军南归后受歧视的写照。
辛弃疾南归后,其天平军掌书记一职,自然无存。他所统率的起义军将士,既已被收编或流散于江南各地,等于已被解除了武装。他既不再担任军职,而这时的宋高宗也并无对金开展大举进攻、收复中原的明确表示,及重用起义军将领的意向。
不久,南宋朝廷也宣布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辛弃疾这位北方豪杰,在被迫解除武装之后,就定居在江南,再也没有机会重返山东故乡。
两浙西路的江阴军,地处长江下游,所辖只有江阴一县,在北宋的士大夫中间就流传着江阴军是“两浙道院”之说。意思是,其地方偏僻,鲜有过客,不必为迎来送往终日忙碌,公事也极稀少,所以仕宦于此地最为优逸。渡江以后虽然建都于临安,但宋金使臣也不经此地。显然,南宋朝廷派给辛弃疾一个江阴签判的职务,想必也因…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4-06-20 17:53:40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起义南归
辛弃疾在北方时,曾娶妻生子。《菱湖辛氏族谱·济南派下支分期思世系》载:“初室江阴赵氏,知南安军修之女,卒于江阴,赠硕人。……生子九,长名稹,次名秬。……九一公,讳稹,字兆祥。……九二公,讳秬,字广润。……宋绍兴己卯年生。”辛秬是辛弃疾次子,既然生于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则其二子必都是夫人赵氏在北方所生。
赵氏夫人父修之,据《宋史》卷二三六《宗室世系表》二二,为颍川郡王德彝之后,右朝议大夫朝霭子,生平事迹不详,何时守南安军亦无考。赵氏“卒于江阴”,据前所述,应当不在辛弃疾任江阴签判时。辛弃疾为广德通判,赵夫人似未从行。其病逝,或许在辛弃疾官广德以后。
《期思世系》还记载,辛弃疾“初寓京口”。辛弃疾的好友,寓居镇江府(京口)的周孚,原也是济南人。周孚南渡甚早,《蠹斋铅刀编》卷一有《次韵陈可复见赠》诗,题下有“自甲戌始”小注,甲戌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是其在绍兴末年之前即已南归。但是,周孚与辛弃疾相识却在乾道四年(1168)。集中卷九《寄辛幼安二首》诗有句云:“我屋与君室,济河南北州。相逢楚天晚,却看蜀江流。”可知,辛弃疾南归之初,官江阴,官广德,其妻子虽在江阴,而他本人却居无定所。赵夫人去世后,始卜地京口为其栖居之地,其时间,应当在乾道三年广德军任满之后。
正是因其居于京口的缘故,辛弃疾才得以在乾道末年续娶寓居京口的范氏。邓广铭的《增订辛稼轩年谱题记》中曾说:“稼轩与范邦彦之女何时成婚,是我在一九三七年以来的半个世纪内未能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这篇传略(按指《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公历仕始末》)中却说到稼轩在‘壮岁旌旗拥万夫’而渡江南下之后,‘初居京口’,这极为简单的四个字,就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联想到先于稼轩而渡江南下的范邦彦的全家人,也是定居京口的,联想到牟巘在《书范雷卿家谱》一文中所述范邦彦‘与辛公弃疾先后来归,忠义相知,辛公遂婿于公’的那段话;还联想到稼…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4-06-20 18:22:38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乾道间奏进《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