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东汉时代形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的基础,东汉史对于中国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书从解释秦汉帝国的政治、社会体制如何发生质变,又如何产生后面的六朝时代这一问题出发,将皇帝统治方式、外戚宦官与儒家官僚间的政治合作与斗争,以及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等内容相关联,探究东汉时代社会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如何改变东汉国家的政治,国家统治进而又如何改变了地方社会。
作者简介:
东晋次,1944年生于三重县纪伊长岛町。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满期退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爱媛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助教授和三重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东亚史、秦汉社会政治史等,出版有《后汉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会》,名 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年),《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中国中世史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続編》,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5年)(合著)等著作。
目次
序 2
前 言 5
序 章 东汉史的研究状况与课题 7
引 言 7
第一节 东汉社会的结构与豪族论 7
第二节 东汉的皇帝统治与地方社会 13
第三节 六朝贵族制社会形成过程论 21
第四节 本书课题 26
第一章 前期三代的统治与乡里社会 30
引 言 30
第一节 光武帝、明帝的统治理念 30
第二节 章帝的政治与儒家理念 42
第三节 东汉前期的地方统治与乡里社会 48
第二章 贵戚政治的形成 63
引 言 63
第一节 所谓贵戚政治 64
第二节 窦氏专权与三辅人士 81
第三章 儒学的普及与知识阶层的形成 96
引 言 96
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 97
第二节 儒学教育的普及 116
第三节 知识阶层的形成 121
第四章 贵戚政治的展开与儒家官僚 126
引 言 126
第一节 邓氏政权的结构 127
第二节 顺帝即位与宦官、儒家官僚 138
第三节 梁氏专权与桓帝 147
第五章 地方社会的变化与豪族 161
引 言 161
第一节 和帝、安帝时期的地方社会 161
第二节 顺帝、桓帝时期的地方社会 166
第三节 豪族社会的结构与选举 170
第六章 党锢 188
引 言 188
第一节 党锢事件的经过与政治史背景 191
第二节 党锢的社会史背景 194
第三节 党锢之后 206
终 章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210
第一节 贵戚政治与皇帝统治 210
第二节 儒家官僚的出身地域和政治过程 215
第三节 乡里社会的质变与共同体 217
后 记 224
译 后 记 22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注释:
还有不见于《汉书》,但新出现于《后汉书》中的“贵”的用法。例如:“(苏)不韦后遇赦还家,乃始改葬,行丧。士大夫多讥其发掘冢墓,归罪枯骨,不合古义,唯任城何休方之伍员。太原郭林宗闻而论之曰……议者于是贵之。”(列传二一《苏不韦传》)“(赵咨)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列传二九《赵咨传》)“(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京师贵戚慕其名,或遗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印封如故,竟不离其患,时人贵之。”(列传四七《杜根传》)等等。这里的“贵”并不表示皇帝的宠遇、信任,也不表示列侯爵位或高官之位,与第一节二中的第二种“贵”亦有区别,是用来表示此人的行为和人格被“议者”“时人”赞赏为有价值或者很优秀,可以预想其与之后的贵族制社会中的“贵”之间的关系,颇具深意。 (查看原文)
如水圆清
2赞
2024-07-29 10:04:55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所谓贵戚政治 64
这里不禁想起宇都宫清吉的论断。他在《论(管子·弟子职)》一文中,译注了《弟子职篇》,分析指出:“在学团内的先生、弟子、少者乃至孝悌等显示家族内部关系的词汇,进入学团,说明了学团内的生活秩序完全照搬了家族生活的秩序。”宇都宫将这种家族生活式秩序概化为“家族制”或“家族制式”的秩序,“如此,《弟子职篇》中充满了礼制性学规,而一般作为儒家学团学生心得的是类似《尊师篇》那样的内容的话,就可以发现儒家学团的秩序和构造,正可以定义为‘家族制式’的秩序”。宇都宫强调了学团内部的自发关系,指出:“在指出儒家学团具有‘家族制式’的秩序的时候,其秩序绝不是教师直接控制学生,强制其进行侍奉。相反,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及教师的立场、权力等,而是期待学生在求达儒学真谛的道路上,受到‘学’的内在家族制道德观的感召,自发地遵从学团的‘家族制式’的秩序,而事实上秩序也确实得以维持。”①宇都宫的“家族制”概念和与其相对的“首领制”概念共同构成了他认为的古代社会成立的秩序原理。虽然这组概念令他的中国古代社会论染上别样色彩,但从其思路来看,可以说汉代的师生关系是拟制父子的家族制式关系。如此则可以理解前述诸生遵从《吕氏春秋·尊师篇》“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的教诫,从而对老师的丧葬有所行动。那么,此教戒、规范(礼)为何能够驱使诸生的行动呢?宇都宫对此问题的回答,见于前引其说的最后一部分,即家族制的道德规范内在于儒学之中,学习儒学即修习这种规范(礼),由此可以推知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即是对儒学的实践。
确实如此,但是与子对父行孝的实践相同,学生对老师的守礼,不言而喻是以对老师培养学生而形成的恩义感为前提的。①这种恩情才使得诸生接受并遵守规范,学成以后依然作为门生贯彻对老师的礼节,并且人才辈出。因诸生游学盛行而引起的这种师生关系的扩大、叠层,与全国范围内扩展开的诸生间交友关系… (查看原文)
如水圆清
2赞
2024-07-29 10:06:51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汉代的教育制度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