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部研究广州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书中深入分析论述了广州历史时期地形、气候、河道的演变,以及广州古城选址及拓展、港口更替、历代风景区的开辟等。这部专著已成为广州历史地理科研的基石,书中的观点被地理、历史、考古、城建规划、建筑等多学科在区域研究中广泛引用。由于初版在30年前,考虑到本书之价值,今次经典著作再版,收入《岭南文库》。
《广州历史地理》放在我的案头三十多年,一直是我研究岭南文献、广州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我作为一个广州人,对广州的历史地理,自然会感到亲切,并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古时读书人都很重视历史地理,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以及各种方志都有大量的资料,前人在著述中也经常引用,但二十世纪前,历史地理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曾先生精熟广东、广州的历史地理,这本书是系统的现代式的研究成果,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历史上广州的地理环境,如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我尤为关注;书中论及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城的历史变化,读起来更是醰醰有味。曾先生在书最后有一些设想,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也有参考价值。曾先生这一类型的著作,为岭南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每个对广州有感情,有兴趣去了解和研究的人,包括学者、广州市城市建设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了解广州的历史地理,加深对广州的认识与亲和感。开卷有益。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
有很多真知灼见,如七星岗海岸遗址,南汉咸宁县的位置,明清时广州西关、河南、东关的开辟等,有些地方不囿于前人旧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如汉代番禺的位置……,总之是研究广州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培忠
1.一座海洋城市历经三千年不淹不淤,内中有什么历史地理成因?
2.广州白云山、观音山(越秀山)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二山有什么历史渊源?
3.番山、禺山、兰湖、菊湖、西湖是怎样消失的?
4.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古海遗址”和坡山“仙人脚印”体现了广州古海岸和古江岸有着怎样“沧海桑田”之变?
5.今天珠江之名来自于海珠石一段怎样的美丽神话?
6.从唐至清,珠江江岸有怎样的变化过程?
7.广州四季气候形成成因是什么,气候是怎样影响当地作物种植和风物形成的?
8.小满水、龙舟水是怎样来的?
9.广州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的旱涝灾害记载?
10.南越越城、南汉番禺城、唐代广州城的范围和形胜有着怎样的变迁?
11.唐代蕃坊、光塔、扶胥外港怎样见证了当时广州兴盛的外贸?
12.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东城、西城、南城三城并立和八个卫星城镇是怎样配套建设的?
13.宋、元、明、清的“羊城八景”怎样随着城市建设而历代变化?
14.明清时期广州西关平原是怎样开发出十八甫商业区、纺织工业机房区、西关住宅区、十三行、沙面的?
15.广州河南是怎样随着珠江平原的淤积引来移民建村逐步发展起来的?
16.广州有“东村西富”之说法,清代广州东关的开辟建设是怎样进行的?
作者简介:
曾昭璇 (1921-2007)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热带地貌学及华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著有《华南自然地理论文集》《岩石地形学》《历史地貌学》《岭南史地与民俗》等书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上篇 广州历史自然地理
第一章 广州附近地形形成史
第一节 广州附近地形分区
第二节 白云山与观音山
第三节 番山、禺山和东山、西山
第四节 七星岗“古海遗址”及坡山“仙人胟迹”
第五节 浮丘石、海印石与海珠石
第六节 珠海、白鹅潭及其平原上水道
第七节 兰湖和洗马涌
第八节 甘溪与文溪
第九节 菊湖与西湖
第二章 广州气候今古
第一节 广州气候的特点
第二节 广州二十七种天气型
第三节 广州月令
第四节 广州节气的特殊性
第五节 广州物候
第六节 广州的风、雨、雾
第七节 广州的旱涝
第八节 广州气候历史上的变迁
第三章古代广州的水文地理
第一节 古代井泉
第二节 六脉渠今古
第三节 西濠的变迁
第四节 东濠的变迁
第五节 南濠的变迁
第六节 玉带濠的湮没
第七节 清水濠的湮没
第八节 玉带河(新城东南濠池)的湮没
第九节 珠江水文今古
下篇 广州城历史地理
第一章 越城、番禺城和广州城
第一节 越城历史地理
第二节 汉番禺城考
第三节 广州城历史地理
第二章 宋、元时期广州城历史地理
第一节 宋代广州城的历史地理
第二节 元代广州城的历史地理第三章明、清时期广州城历史地理
第一节 明代广州城的历史地理
第二节 清代广州城的历史地理
结语——三千年不淤的广州城发展的看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越秀山古称为王山,加上象冈南越王太子(或文帝)墓的发现,更证明越王山为赵佗墓所在。《南越志》称:“赵佗葬于此,山为陵,其侧立庙,号日‘灵庙’。”又称:“南越王庙在南海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称:“北庙在县北三里,即尉佗之庙也。”按象冈文帝墓为朝台,故越王台下或为佗墓。《羊城古钞》卷三亦称,“或日:‘在悟寺”,即今三元官。黄文宽据以说木壳冈(指水塔处)可能为赵佗基所在。 (查看原文)
韧勉
5赞
2024-06-29 21:33:47
—— 引自章节:第二节 白云山与观音山
“黄雨”也是雷雨一种,“日出黄云三朝,黄云三晚西照,风雨几天不了”。黄云是指黄金色的云,多因太阳照在积雨云
中产生。因为阳光中各种颜色易被空中水汽尘埃散射,只有红、橙、黄光将云染成黄色。金黄色的云多在早晚见到,因为云厚,光通过水汽多,故特别黄,尤以积雨云为明显。因积雨云水点大(含有大水点的云),故每把天空变黄,有“黄云过顶,下雨必灵”,“天发黄,大雨打崩塘”,“天黄有雨”等记载。由于“黄雨”显示空中多水汽和热,故禾田易生螟虫,故黄云和黄天在志书中多有记载。雷雨天气也分四区,即:(1)云缘阵风区,这里有时有“卷轴云”发生。(2)大雨区,即雷雨主要部分,雨点大,直径可达4毫米以上,多风,并有天空雷电,气温变低。(3)雷电区,在云块中部,上升气流最强,云块最密;故云块之间,云地之间,闪电现象多,雨势不大。(4)小雨区,在云块末端尾部。云块大部过境后,尾部仍有小量降雨,云块有些和母体分离,放电现象只限于天空云块之间。风止,天晴可见。广州大雷雨多具上述四个区,但小块雷雨云却不明显。大雷雨区在过白鹅潭时,水汽更多,故气压变低易生龙卷风,有“西南雷轰隆,大雨来得凶”之谚。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4-06-29 21:47:31
—— 引自章节:第六节 广州的风、雨、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