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从性别视角研究近代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关系,呈现近代中国体育女性的鲜活历史和复杂图景。
张玉法、邓小南、张仲民、徐国琦联袂推荐,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描画出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本书为大学问•中国女性史研究系列001号,该系列还有《执子之手:清代的婚姻与伉俪之情》《男性阴影与女性贞洁:明清时期伦理观》《跃动的身影: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中国历史中的女性与家庭》《晚清的医学与生育》《丑闻:清代盛世中的贞洁政治》等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呈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为研究对象,透过当时的报刊、调查、广告、口述等材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看待及试图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广告、漫画等相关图像,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作者从性别视角出发,用女子体育史、运动史勾连近代中国史,审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不仅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也丰富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女性的认识。
☆本书亮点
1. 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张玉法、邓小南、张仲民、徐国琦一致推荐。
2. 从性别视角研究近代中国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
本书以近代江南女子的身体和体育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1895—1937年间江南运动场上的女性体育活动,尤其是近代报刊上再现的女性体育运动者形象及其新闻效应,从女子体育观、学校政策与女子体育、女学生的体育生活、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品评下的女子运动竞赛等多层面描画出多姿多彩的近代江南女子运动图像。
3. 以女子体育为线索勾连中国近代历史,审视了近代江南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的关系
本书全面梳理了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的开展情况,探讨女性身体、体育、审美、民族、国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
4. 以大量真实案例为依据,解析社会思想变革对女性运动的深刻影响
女运动员缘何成了当时最摩登的女性?那些冲破封建思想走上运动场的江南女性,做了哪些大胆的事?作者透过大量名人日记、访谈、珍贵档案,以及上百种民国报刊,如《申报》《女子月刊》《体育周报》等,并配以近百张民国照片、漫画,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时人心中、眼中的女子体育与女性身体。
5. 颠覆刻板印象中的近代江南女子形象
刻板印象中的清末民初女子,缠足、束胸、娇柔怯懦……但透过本书,还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桌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车等各项运动都积极参加,不仅敢与男同学竞赛,还引领了全国运动风潮。书中所展现的江南女子的健美形象及全国各地女运动员参加全运会的盛况,将颠覆人们对近代女子的刻板印象。
6. 分析女性进入运动后的两性关系,以及男性注视下的女性运动心理
当女性进入被男性长期占有的运动场域,两性之间会产生怎样的碰撞?本书中的众多案例,如女同学因为游泳时间问题与男生发生激烈论战,男女同学为能在校内游泳合作自建泳池等,体现了运动场域中两性之间相互竞争又合作的矛盾关系。作者还以女性参加运动课或走上运动赛场后男同学和男观众的表现等为例,呈现在男性注视下的女性运动心理,值得深思。
7. 聚焦新闻媒体、广告、艺术文化中的女子运动
100多年前的新闻媒体在报道各项女子运动竞赛时,不仅着眼于运动技术、比赛的胜负,运动选手在场内、场外的八卦新闻,也都成为报道的重点。广告、电影、漫画等也都喜欢展现女性运动、健美女性、体育救国来博取眼球。相形之下,不免发现当下媒体对民国时期媒体、广告、文艺的一些有趣继承。
☆名家推荐
本书是代表妇女解放的重要一页,值得细读。从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可看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过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在社会上各行各业争胜。女子体育从体操开始,然后进入田径赛,包括球类。1895年日本打败中国,全国震惊。当时中国教育不发达,真正表露出发奋图强之志者,只有一批参加科考的士子。他们不断上书清廷、办报刊鼓吹,终形成“中国非变不可”的风潮。在此风潮中,影响最大的是发展新式教育,开发国民的潜力,鼓励妇女入学、留学、就业。妇女既得解放,她们进入各行各业,游教授对中国妇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注意研究,本书则是以近代江南为案例,分析女子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女子之所以投身体育,其初意也许是求健美,继而在体育上有优异的表现,参加各种比赛,如是校际的即是为学校而战,如是国际的则是为国家而战。近代以来,妇女在各方面争胜,不让须眉。
——张玉法 台湾“中研院”院士
近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是当时“现代性”体验的缩影与组成部分,亦与女性“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作者以独到的立意、充实的史料、细致的观察、绵密的叙述,透过性别文化的视角,超越单线思维,揭示出重重表象下的丰富社会内涵。女性在运动场内外的活动,四周环绕的喧声,鲜活繁复的众生相……形形色色彼此交织,娓娓道来的同时,有沉潜深层的追思,读者得以从中体会并重新思考近代中国多元变迁的历史轨迹。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运动场内外》首先关注近代中国兴起的女子体育必要性的各种论述,然后从言论到实践,重点关注近代江南运动场上的女性体育活动,尤其注意近代报刊上再现的女性体育运动者形象及其新闻效应。在从性别视角重建国族论述之外的健美女性形象之时,作者也不忘透视背后的国族、政治、尚武、商业和时尚等因素的作用,努力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中国体育女性的鲜活历史和复杂图景。全书史料丰富,图文并茂,视角多元,与既有研究对话充分,具有明显的反思色彩与方法论意义,很值得一读。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1895—1937年中华民族经历外敌入侵、文明及政权新旧更替等巨大变化和危机,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何谓中国、何谓中国人、国家兴亡成为有识之士的思考问题。如何解读这一重要历史,学者们见仁见智。游鉴明教授独辟蹊径,专门研究1895—1937年间中国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从性别视角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关系,探讨女性身体、体育、审美、民族、国民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涉及不少重要题目,可谓独具慧眼并开学术先河,值得大家学习和广泛阅读。
——徐国琦 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作者透过丰富的史料将近代中国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如何联手改造女性身体的历史做了极好的分析。书中对于线性进步观点、族群分立,或“女性自己的声音”等研究取径,都提出了批判性的检讨。为近代妇女史研究另辟蹊径,值得重视。
——吕芳上
本书厘清了近代中国妇女史中的身体观、教育制度、国族主义,以及现代性等各种复杂议题,对学界了解此一时代及其中的性别意涵贡献良多。它所呈现的多元与复杂程度,早已跨出体育史此一专门领域的范畴。
——李贞德
学界较多探讨“妇女运动”史,而较少关注妇女“运动”史。游教授将视角投向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演变及其所承载的国族命运与社会文化意涵,所呈现的,并非单一的女子体育史,而是从多层面描画出的多姿多彩的女子“运动”图像。
——王奇生
这本书选择中国大陆输入女子体育教育先行区之一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该地区近代女子学校在近代女子体育教育领域的办学实践、示范的功能,再现近代中国女子体育初创期的成长印迹。
——罗苏文
作者简介:
游鉴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出版有《中国妇女史读本》《重读中国女性生命故事》《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她们的声音:从近代中国女性的历史记忆谈起》等著作。2014 年荣获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之“交流卓越贡献奖”。
导言 1
第一部 舆论、体育政策与校园文化
第一章 众声喧哗的女子体育观 23
第一节 以国家民族为中心的女子体育观 24
第二节 从健康美出发的女子体育观 44
第三节 就性别差异看女子体育 58
小结 77
第二章 学校政策与女子体育 79
第一节 各自为政的体育教学 80
第二节 求同存异的体育教学 95
第三节 培养专业人才的体育学校 115
小结 135
第三章 女学生的体育生活 137
第一节 体能运动走入学生生活 138
第二节 体能运动走向校外 156
第三节 从运动看女学生的反应 175
小结 193
第二部 媒体、社会大众与女子运动竞赛
第四章 新闻媒体与女子运动竞赛 198
第一节 运动场上的形形色色 199
第二节 运动场外的花花絮絮 216
第三节 侧写明星女运动员 227
第四节 直击观众百态 242
小结 254
第五章 广告与艺术文化中的女子运动 256
第一节 广告运动/ 运动广告 256
第二节 漫画女子运动/ 女子运动漫画 271
第三节 电影、歌曲与女子运动 295
小结 315
第六章 社会大众品评下的女子运动竞赛 317
第一节 女性参与运动竞赛的意义 318
第二节 运动员产生的问题 327
第三节 运动员的待遇、品德和形象 337
第四节 对观众的批判 354
第五节 拟男运动与男女共同运动的论辩 361
小结 373
结论 376
征引书目 401
图片来源 429
索引 43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932年,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女子體育事家張匯蘭,受邀爲體育方案整理委員,會議中,她致力女子體育方案的成立。會後,她向記者特別表示,女子體育應該就「女子身心所能及之範圍中規定之,不能以男子之眼光爲準則」;另外,在女子體育教學上,張匯蘭認爲「體育指導員以女子爲最適合」,反對任用男子。這種具性別意識的體育觀,此後不時出現在體育教材、課程標準或各地學校體育改進會議中;1932年,江蘇省中等學校召開體育改進會議,曾特別討論到女生體育例假(Monthly Excuse)施行問題。此外,教育部對初中以上的兩性體育相當重視,例如1934年,曾聘專家按照性別、年級,爲中小學體育,編輯教材。1936年,又在初、高中的課程標準中,訂定五種能力分級辦法,性別考量被列爲第一項,其理由是「男女自十ニ、三歲以後,發育漸漸不同,興趣亦異,是以初中以上之體育應完全分班上課」;同時,規定初、高中女生的田徑運動,可以酌量减少,大專女學生的球類項目則免除足球。
儘管如此,各學校的體育教學並不完全比照教育當局的規定,隨著各地區、各學校體育設備和場地的不ー,教學內容或方式相當多樣,在體育蓬勃發展的1920和1930年代,更非決策者所能掌握;無論學校或女學生都有各自的一套運動方法,有的贊成劇烈、有的寧可保守,因此,出現對女子運動方式的論辯。
張蘭和另一位女體育専家高梓都發現,一般人對女性參加運動競賽大致有三派意見:一派主張,除一、兩項運動之外,凡是男性所能做的運動,女性均可參加;另一派認爲,兩性生理迥然不同,女性運動不宜過分激烈,恐危害女性內部器官的發育,所以主張女子運動要有範圍,以和平、自然爲原則,或者適合女性體力的運動爲上策;還有一派,則以人們體格各有差別,應該因人制宜,不能有一律的限制。儘管這三派意見是從競賽運動上考量,但自近代女子體育興起後,社會各界對女子體育的看法,大多不出這三派論點;甚至198… (查看原文)
豆友138103404
2021-08-14 12:24:01
—— 引自第58页
兵式體操早在北方的女學校蔚爲風氣,從下列的三則報導,約略可以看出,這地區的女校如何進行兵式體操。1906年,北京譯藝女學堂設立體操科,聘請了嫻熟兵操的女教師,按照行伍新規,一律訓練;另外,又成立體操速成班,做爲慈禧太后出巡時的女護衛人選。同一年,北京豫教女學堂召開的紀念會,則展現兵式體操的成果,當時學生的合隊、分隊表演,因爲步伐整齊,運動內容又五花八門,引起眾人「驚倒」。1914年,吉林人賚縣女子高等學校更聘請防軍教練員,教導全校師生演鎗操,其中一位女生王海晏竟然五發三中。演習完畢,學校又請女教師演說「女子急宜尙武」,然後才整隊回校。
不過,南方的女學校也不落後,例如,前述的竹蔭女學校1913年訂定的「操場規則」,充滿著濃厚的兵操影子:(一)聞鈴聲齊集操場;(二)排列後俟教員至,行禮致敬;(三)操時以嚴重(此指「莊嚴」)爲主,不得嬉笑、遊戲,須聽教員指定何種,不得任意選擇;(四)俟教員宣退操口號,然後散隊;(五)散隊後,勿任意奔跑及高聲喊叫。除文字記載外,當時的攝影技術更進一步記錄下竹蔭女學校的體育活動,清楚展現該校女學生接受兵操的實景。雖然該校女生上穿高領長襖、下著長裙或長褲做軍操的樣子,有點滑稽,但該校是愼重其事地向女學生傳授這類具尙武精神的體操。
除了竹蔭女學校之外,江蘇武進女子師範附屬小學的徒手操和杭州女子師範附屬小學的器械操,也都可以透過照片,看到女子尙武體操的身影。事實上,在我蒐集的女子運動圖像中,這類型的運動照片相當豐富,不管是徒手體操,或是手持棍棒、啞鈴、球拍或毛巾等實物的體操,已普遍出現在清末民初的女校校園中。而這些來自報刊媒體的尙武運動照片,到底隱含著何種意涵?我認爲這其中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尙武的體育論調可能發揮了作用,才會有這麽多的女校傳授尙武的體育;然而,也不能忽略的是,媒體刊登女性軍事化身體的照片,有可能是替軍國民教育做宣傳,以便吸引更多女校投入這… (查看原文)
豆友138103404
2021-08-14 16:07:05
—— 引自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