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出版奖。
《东南亚研究期刊》等学术期刊一致好评。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推荐】
⭐最早倡导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中国边疆与中国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将中国、中国的边疆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边疆史、 地方史作为世界史来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历史的问题,答案恰恰在中国之外,或者本身并非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对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而言,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但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会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倡导并实践长时段的视野,从古滇、南诏、大理直到云南省,横跨二千年
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其弊端也一眼可知。拙作从长时段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承继。
⭐倡导并实践从边疆/边缘看中国,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
关于白银、贝币和铜政的研究,就是从云南货币制度的变革来揭示云南的经济逐渐融入并且塑造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云南在这近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料,这集中体现了云南在清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作者简介:
杨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暨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对中国史、世界史、科技医疗史以及海洋史均有相当的兴趣。所撰文章见于The China Quarterly、Modern Asian Studie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 e、Journal of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以及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等国际著名期刊。专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新京报》2021年年度图书推荐。
序 言
导 论
“云南”与“西南”
边疆的视野:云南的融合
全球视野下的云南
第一章 西南丝绸之路:全球脉络中的云南
历史上的云南:中国、东南亚与南亚的交叉路口
西南丝路概述
滇─缅─印道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后的西南丝路
市马:西南丝路的个案研究
三条丝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统一云南:一个跨区域的分析
云南与秦帝国的形成
西汉对云南的“再发现”
诸葛亮之南征
“三国演义”:南诏、唐朝及吐蕃
重新解读中古时代的南诏
大理与两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宋代的市马
蒙古征服大理
明初统一云南
第三章 “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兴衰
边郡制度
国以富饶:蜀汉的传奇与历史
南诏与大理
元朝三足鼎立的行政体系
除段立沐
土司制度的规范化
土司制度的衰落
第四章 云南人的形成
李京笔下的“诸夷风俗”
云南的移民:历史回顾
明代云南的移民与人口
土著的“华化”
移民的“土著化”
中间地带:作为历史进程的“云南”
“云南人”的形成
地方认同与中国认同
第五章 白银、贝币与铜政:云南的经济转型
云南银矿与明代经济
云南的贝币制度:全球视野下的解读
清代的移民与人口
铜政与清代的货币制度
施坚雅“宏观区域”之测试
第六章 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蛮夷、臣民到兄弟
当代云南的民族识别
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他们认为,中国西南包括四川,1997年后由中央直辖的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还有湖南、湖北与青海的一部分;有时,还会纳人广东。但无论是哪一种界定方式,四川、云南、贵州都是“西南”的核心。因此,近来使用“西南”时,它既是“地理-文化”用词,也有行政单位的色彩。
确实,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西南”这一概念。施坚雅(William Skinner)在其关于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经济宏观区域的经典研究中,就放弃使用“西南”一词。他将四川大部分归为“长江上游”,且把云南与贵州视为一个单独的宏观区域。对施坚雅来说,“西南”缺乏自然地理区所必须具备的那种内在均质性。许多西方学者接受了施坚雅概括的“云南-贵州”宏观区域(也就是后来的“云贵”),有时却以“西南”称之。
跟印象中对西南的定义有点差别 (查看原文)
versosdeplacer
1赞
2023-12-04 10:32:56
—— 引自章节:导 论
……3世纪以降,中文文献当中便可以找到滇马的记录,骑乘滇马或者川马成为中原地区贵族人士的风尚;同时,马也是地方政权的战争工具。
1253年,元朝统一了大理王国,这也许标志着市马的终结。缺乏战马或许是宋朝落败的一个原因,虽然其影响实在难以估算。不过,我们确实知道,云南马匹对于南宋的防御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南宋某几场军事胜利也有所贡献。数度击败金国骑兵的名将岳飞,其军中便有来自云南的战马。另一方面,市马对于大理国来说也非常重要,它借此获得了诸多重要物资以及奢侈品。
简而言之,说滇马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喜马拉雅山以东地区的权力斗争格局,并不夸张。 (查看原文)
versosdeplacer
1赞
2023-12-04 10:32:56
—— 引自章节:市马:西南丝路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