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何以可能?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一部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考古学理论入门佳作。

陈胜前教授以二十余年教学积淀为根基,通过”课堂重现+师生对话”的创新形式,带领读者穿越考古理论的迷雾。书中内容覆盖当代考古学主要的理论方向,包括文化历史考古、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三大经典范式,以及景观考古、物质性理论、性别考古等前沿领域。在理论解读中,采用了纵横结合分层-关联的方法论,按照五个层次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并结合范式分析,包括核心概念纲领、支撑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由外及内,逐层深入。针对学界对过程/后过程考古的认知偏差,以抽丝剥茧的思辨展开深度对话,揭示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

书中保留鲜活的教学现场感,既有对”考古学是否科学”的生动辩驳,也有对”物质遗存如何诉说文明温度”的哲学追问。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既可作为考古专业学生突破理论瓶颈的指南,也为人文社科研究者提供了理解物质文明的独特视角,更向大众展现了考古学解码文明基因的思维魅力。

作者简介: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章讲席教授,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石器分析等。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探索考古》《考古学研究指要》《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获第16届文津图书奖)等。

第一讲 什么是考古学理论? / 001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考古学理论? / 002
理论在哪里? / 006
研究是从哪里出发的? / 008
考古学理论是有层次的 / 009
理论思维的训练 / 010
考古学与科学 / 013
第二讲 文化历史考古 / 025
考古学文化理论的前提是什么? / 025
为什么会有文化历史考古? / 037
文化历史考古存在的问题 / 049
第三讲 从文化历史到文化过程的范式变迁 / 053
如何理解范式与范式变迁 / 053
文化历史考古缺什么? / 059
选择合适的范式 / 069
第四讲 考古材料 / 082
什么是考古材料? / 082
中国考古学是如何理解考古材料的? / 085
考古材料是怎么形成的? / 089
第五讲 过程考古:作为人类学与科学的考古学 / 108
寻找中程理论 / 108
过程考古的意义 / 114
中国考古学与过程考古 / 132
第六讲 后过程考古:考古学的人文转向 / 140
关于后过程考古 / 140
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 147
考古材料的增加是否会限制阐释的可能性? / 153
多元阐释何以可能? / 155
考古材料可以反复解读吗? / 159
第七讲 创造属于自己的阐释 / 167
后过程考古实践的基础 / 167
后过程考古是否科学? / 174
第八讲 能动性考古 / 193
考古学为什么要研究能动性? / 194
意识形态对物质材料的影响 / 208
如何从物质材料中寻找意识形态? / 211
意义的世界 / 213
第九讲 景观考古:寻找空间的文化意义 / 217
什么是景观? / 217
考古学研究景观的意义? / 221
景观在考古材料上的表现 / 224
第十讲 考古学的新物质观 / 243
什么是物质性? / 245
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 255
物质性理论的考古学意义 / 260
第十一讲 文化与进化论 / 269
为什么会有进化论考古? / 270
文化与进化论 / 274
进化论考古 / 286
第十二讲 考古学距离马克思主义有多远? / 292
马克思主义与考古学 / 29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考古 / 300
如何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考古? / 304
第十三讲 古典-历史考古:考古学的文化使命 / 316
什么是古典考古? / 316
古典-历史考古是否可以成为一个范式? / 320
寻找中国的古典考古 / 325
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与考古学 / 328
中国古典-历史考古研究 / 330
第十四讲 社会考古:人们是怎么塑造社会关系的? / 336
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 336
性别认同的塑造 / 343
社会认同的考古学研究 / 350
第十五讲 时代精神与中国考古学的范式变迁 / 357
范式的演进 / 357
科学与人文 / 362
范式之间的关系 / 365
中国考古学如何实现范式变迁? / 369
后 记 / 382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博士毕业之后,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注意到一个现象,即我们的许多研究受到了考古学理论的约束。更进一步,我开始思考“考古学何以可能”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可以把考古学称为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手艺呢?如果考古学仅仅是调查发掘,那么有经验的技工完全可以比我们这些受过正规考古学教育的研究者做得更好。如果说我们是研究者,那我们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考古学究竞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如此等等问题吸引着我,而这些问题正好又是国内考古学界很少有人回答的。我很想尝试回答一下,于是,我开启了自己的考古学理论研究历程。 (查看原文)

以逆为名
2025-06-04 19:23:57

—— 引自章节:第一讲 什么是考古学理论? / 001

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在机械时代,人们用泵来形容心脏;在计算机时代,人们用计算机来形容大脑;如今是网络时代,我们会用网络来形容,如社会网络、人情网络、神经网络…我们整个的认知结构深受时代物质的影响。我不知道人类开始打石器,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原来自然之物是可以利用与改造的,人就是利用与改造世界的主体!还有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在大概距今十万年前后创造了艺术品,突然创造出这样一类东西,具有象征性的东西,这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原来物可以代表人,人就是物,物就是人。在后来的时代中,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物质,因为在这样的时代中,这种新出现的物质能够最好地代表这个时代。沿着这个逻辑,也许还可以认为,不同地区会有自己代表性的物质。把时空关联与代表性的物质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文明或社会在某个时期的代表性物质,也就是这个时代的物质性。由此,我们可以在考古学上去探讨物质性。 (查看原文)

以逆为名
2025-06-07 09:25:02

—— 引自章节:人与物的关系问题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