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阎步克,1954年生。历史学博士。1988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1993年任教授。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论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

第一章 特点、概念与对象
一 基本特点与研究意义
二 “品位—职位”的研究框架
三 历代主要品秩位阶
第二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一:权责
一 权责、职等与层级
二 宽度、跨度与责任分等
三 简繁:同层级职务的事务不平衡
四 轻重:权责与品秩的不相称
五 中外:中央官与地方官
六 宫朝:宫廷官与朝廷官
七 一般职位分类的进化
第三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二:资格
一 资格的分析
二 各种分类资格
三 资格管理的品位化
四 品位化的资格管理:魏晋南北朝、唐宋
五 非品位化的资格管理:秦汉
六 候选形式与候选规模
七 编任资格的等级管理
第四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三:薪俸
一 薪俸的分析
二 薪俸高低差与薪俸民生比
三 形态与项目
四 品位薪俸与职位薪俸
五 赏赐问题
六 灰黑收入问题
第五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四:特权
一 任官特权
二 教育特权
三 法律特权
四 经济特权
第六章 品秩的构成要素五:礼遇
一 等级礼制:行政性与总体性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三 原生礼俗与等级礼制:以冠服为例
四 古礼等级与现行官阶:以六冕为例
第七章 样式与间架
一 级别的疏密
二 地方官的级别疏密
三 “比秩”与“视品”
四 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
五 结构外观的数列化与礼制化
第八章 品位序列与品位性官号
一 品位的分析
二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宫廷官职类者
三 品位性官号:衍生于非宫廷官职类者
四 品位趋滥与职阶转化三律
五 唐宋间职事官的阶官化
第九章 进阶、买卖、转让、结衔、迁转
一 进阶与泛授
二 贡献与买卖
三 转让与回授
四 结衔的复杂化
五 迁转路线
第十章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一 运作考虑与身份考虑
二 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
三 服务取向与自利取向
四 品级、等级与阶级
五 退休官僚与官僚亲属
六 封爵的身份功能及其变迁
第十一章 品位结构变迁的五线索:贵贱、士吏、文武、宫朝、胡汉
一 贵—贱
二 士—吏
三 文—武
四 宫—朝
五 胡—汉
第十二章 品位结构的三层面:君·官·民
一 君臣之间:君尊臣卑
二 官民之间:礼制限制与名号颁授
三 官民之间:学子的品位安排
四 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第十三章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一 中国官阶发展的五阶段
二 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
三 官本位、身份化与功绩制、流动性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1661年,曾国藩以署理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 (查看原文)

风雨鸡鸣
2赞
2025-02-04 02:13:34

摩尔指出:“在前工业社会,建立大规模官僚机构的努力不久就会人困境,因为要想从居民中榨取足够的资金来发薪饷几乎是办不到的不同政府的相应对策,摩尔列举了法国的卖官之法,俄国的让官员拥有庄园之法等等。至于中国,就是“允许官员或多或少地公开受”。自然,这种做法在实质上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有效控制能力”リ供养官员,确实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负担。“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2)“吏俸用其半”即20万万余。当然还得把少府岁人的18万万及水衡岁入的25万万考虑在内(3)(二者是皇帝的私奉养,不算国帑),那么吏俸约占国家岁入的25%。这跟今天的中国情况,略有可比处。据报道,2000年的行政管理费占国家财攻支出的25。7%(4。 (查看原文)

蓝道_RANDALL
1赞
2020-07-11 22:36:57

—— 引自章节:6.灰黑收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