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内容简介:

张纯如版《南京大屠杀》,

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

★★★★★

编辑推荐: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的独特价值

1.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是张纯如唯一以《南京大屠杀》命名的中文简体版。

2. 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杀》是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新增加的内容对这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译著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可读性。

3.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选择了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资深译者进行翻译,彻底解决了原著的翻译问题,精妙地传达了原著的神韵。阅读这本书,完全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南京大屠杀》给你带来的震撼。

★★★★★

内容简介: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对历史和道德进行探究的最新力作。张纯如极其认真地对这场大屠杀的规模进行了认真叙述。

——《芝加哥论坛报》

该书的研究工作一丝不苟……全书自始至终都引人入胜。

——郑念 《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扩展了“二战”暴行的内容,该书反映了她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该书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白彬菊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该书读来令人心碎……扣人心弦的一本书。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引发了我们对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还包括那些虐待狂、强奸犯和谋杀犯的心理因素。

——魏斐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

张纯如的外祖父母侥幸逃过了南京大屠杀……她在这部最新力作中,详细叙述了这场耸人听闻的大屠杀,她在文中表现的愤怒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夏伟 《纽约时报书评》

任何对战争、自以为是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该书的重要意义。它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学术研究,也是一本充满激情的著作。该书的很多章节令人不忍卒读,但我们应该阅读,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罗斯•特里尔 《毛泽东传》的作者

作为20世纪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将成为世界战争史中的经典著作。

——汤美如 影片《以天皇的名义》的制片人兼联合导演

该书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张纯如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受关注。

——拉塞尔•詹金斯 《国家评论》

在这个动荡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张纯如的著作唤起了民众对“二战”中这段最黑暗历史的关注,为通向未来和平的道路洒满阳光。

——史咏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的合著者

张纯如的故事读来字字惊心……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对这一道德暴行的控诉。

——《休斯顿纪事报》

这是一段不容否认的历史,该书的意义在于,它既记录了人类在实施暴行时的冷酷无情,又通过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圣何塞水星报》

张纯如提醒我们,不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底特律新闻报》

张纯如所做的恢复历史的工作非常急迫……她的著作促使世人迈出了承认这场悲剧的重要一步。

——《海湾卫士报》

作者简介:

张纯如(Iris Chang),1989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芝加哥度过了短暂的记者生涯,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写作硕士学位。作为美国著名的年轻历史学家之一,张纯如曾获得众多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项目奖、华裔美国人组织年度女性奖、伍斯特学院名誉博士、加州州立大学东湾分校名誉博士等。1991年,张纯如与布雷特•道格拉斯(Brett Douglas)结婚,并育有一子。

她的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出版物上,此外,她还接受众多电视和广播节目的采访,并发表过众多演讲。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张纯如还有《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和《美国华人》(The Chinese in America)两部著作问世。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自己的轿车内开枪自杀。

XI 中文版序
XVII 序言
001 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017通往南京之路
第二章
033六周暴行
第三章
059南京沦陷
第四章
077恐怖的六星期
第五章
101南京安全区
第二部分
第六章
139世人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
第七章
155日本占领下的南京
第八章
165审判日
第九章 191
177 幸存者的命运
第十章
193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209 结 语
221 尾 声
235 致 谢
241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在一个眩晕的瞬间,我陡然明白生命和人类的经历本身都是如此脆弱。我们从小就知道死亡是什么。任何人都会被卡车或者巴士撞到,生命随之在刹那间消失。如果没有某种宗教荥阳,我们会认为这样的死亡是毫无意义也不公正的对生命的剥夺。但我们也知道,大多数人都尊重生命和死亡的过程。如果你被一辆巴士装撞了,也许有人会乘你受伤的时候偷走你的钱包,但更多的人会来帮你,抢救你宝贵的生命。有人会拨急救电话,有人会奔跑到街上叫当班的警察,还有人会脱下大衣,叠起来垫在你的脑后。这样,即使这是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也能从这些很小却很温暖的事情中感受到他人的关心。挂在普库提诺墙上的照片却展示了千千万万的生命会因他人的狂妄念头而遭到毁灭,而这种死亡在第二天就变得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那些带来死亡的人竟还羞辱受难者,逼使他们在最大限度的痛苦和耻辱中死去。这样对死亡的残忍的不敬,这样人类社会过程的倒退,将只会缩成历史的一个脚注。除非有人迫使这个世界去记住它,否则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一个无害的小错,也许会,又也许不会引起任何问题。想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心悸。
回顾千年历史,使人清楚的是,没有一个种族或一种文化在战争的残酷性方便占有垄断权。文明的外衣看起来是太薄了——以致人们能够很容易就把它撕去,特别是在战争的压力下。
尽管中国俘虏的人数大大超过要杀死他们的日本人,而且有可能战胜他们,但却没有一个人行动,每个人都畏怯的顺从。可悲的是,在这个大坑周围的所有人当中,唐记得只有这位孕妇表现出一点点勇气。
我们应以慎重的天都看待南京的暴行——它阐明了人是多么容易被鼓励让十几岁的孩子泯灭天性,成为可怕的杀人机器。
只要罪恶离我们远得不足以对个人形成威胁,人性中一些扭曲的东西,社会会使得最令人难以言说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查看原文)

-托xxx-
22赞
2012-10-03 13:20:41

—— 引自第1页

1948年3月,国民政府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裏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对拉贝及其家人来说,这些包裹仿佛从天而降。因为在那些包裹到达之前,拉贝一家采集野菜,煮成汤让孩子们吃,大人则凭着一点干面包维持生命,当拉贝给南京写信时,柏林的市场上连面包都没有了,这也使得那些包裹更加宝贵。拉贝一家对南京人民的支持十分感激,拉贝也在信中说,南京人民的这一举动使他恢复了对生命的信心。 (查看原文)

鹿川没有粪
3 回复
9赞
2020-05-03 15:57:32

—— 引自章节:177 幸存者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