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夏国史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赫连夏国史

内容简介

夏国是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南迁匈奴的一支——铁弗匈奴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强盛时期所领有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中部一带。自407年建立政权至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所擒,存在了大约25年时间。本书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对夏国的历史做一全面、系统的探讨。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政权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弱及其历史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城统万城的研究六个方面论述。

作者简介

吴洪琳,女,汉族,出生于1966年,宁夏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2002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门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铁弗匈奴的形成及早期活动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形成
一 东汉以后南匈奴的内迁
二 铁弗匈奴的形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早期活动
一 西迁朔方
二 助秦灭代
三 代来失守
第二章 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铁弗匈奴的再度兴起
一 再度兴起的背景
二 勃勃崛起于朔方
第二节 夏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 夏国的建立及立国方针的制定
二 蚕食后秦岭北
三 与北魏的零星冲突
四 攻占关中及称帝长安
五 放弃定都长安
六 关于勃勃改姓“赫连”氏的问题
第三章 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夏国的衰弱与覆亡
一 由盛转衰的夏国
二 统万城的陷落
三 大夏政权的覆灭
四 夏国灭亡原因探析
第二节 铁弗匈奴的去向
一 归入北魏
二 融入吐谷浑
三 其他
第三节 夏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一 铁弗匈奴对朔方地区的经营开发
二 对北魏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几个夏国降臣
第四章 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
第一节 职官制度
一 文官系统
二 武官系统
三 地方行政制度
四 封爵制度
第二节 军事制度
一 部落兵制及其特征
二 配兵制及其特点
三 复杂的军队成分
四 兵种构成及作战特点
第五章 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一 游(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第二节 夏国的文化
一 语言、文字
二 文学、史学
三 其他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六章 附论——大夏国都统万城研究
第一节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一 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发掘
二 统万城遗址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统万城的地理环境与交通
一 夏国建立初期统万城的生态环境
二 统万城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三 朔方地区对于铁弗匈奴的意义——兼论夏国定都统万城的原因
第三节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及沿革
一 统万城的基本布局
二 统万城的沿革
第四节 统万城的价值与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数千年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今天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融合、吸收、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在中国各民族融合、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间,各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休、割据混乱,各民族之间进行了一次空前的大迁徙和大融合。原有的、较为固定的民族居住区域被打破,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错杂居,民族分布格局在我国北方进行了重新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汉族与内迁游牧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五相影响和渗透,彼此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也发生了改变。内迁游牧民族从心理及民族意识上开始向汉族归合,逐渐融入汉族之中。相应地,汉族在通过各种途径对内迁民族及其所建政权施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内迁民族的营养成分。因此,从民族形成的角度来说,十六国时期既是内迁民族汉化的阶段,也是汉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铁弗匈奴作为南匈奴去卑一支与南迁至匈奴故地的鲜卑混血后形成的一个新族群,是十六国时期非常活跃的一个民族。至其首领勃勃时建立“夏”国,成为十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统治的二十五年时间里,由于铁弗匈奴所具有的与其他内迁民族不同的个性,夏国无论政权建设还是民族意识方面,都显示出了与其他民族政权不同的特色,为我国古代历史增添了别样的光彩。对于这样一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不进行专门的研究,无论是从中国古代史,还是从民族史的角度来讲都是一种不足和缺陷。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了对这一政权系统全面的研究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十六国时期的整体研究,进而对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都会显得缺乏说服力。从民族史的角度讲,铁弗匈奴作为中国古代民族的一员,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夏国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正确的认识及公允评价,是十六国史与中国中古民族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正确认识当时的政局变化、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方面有极大补充、匡正作用;而且通过对夏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魏晋南北朝时的历史。

夏国所建都城统万城,其遗址是我国境内目前唯一确知的匈奴城址。2001年,靖边县人民政府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开始提出以统万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设想,为了支持和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并推进相关的研究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统万城遗址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城址建筑物废墟的瓦砾层下,是原生自然堆积的细砂,钻深13米,已深入到城墙根基之下,仍是一色的黄砂,这证明砂是筑城前就有的了”。这一特点使统万城成为沙漠历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证,在环境变迁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统万城又处在农牧两种经济形式交错的地区,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融汇集的经典范例,成为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可以连续考察的地点。统万城独特的“蒸土筑城”建筑方法,也是城市建筑史上值得探索的问题。以上三个特点使统万城具有特殊内涵和意蕴,成为研究华夏民族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和历史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场所。正如侯仁之先生所言:“一千五百多年前由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民族共同修筑的统万城,是民族文化的丰碑,也是当时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见证,值得认真地开展深入研究。”

夏国史的研究也是榆林地区乃至陕北地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当地人文旅游与文化资源的基础性环节之一。随着煤炭、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陕北地区开始引起全国乃至世界的注意。在此基础上,陕北经济必将有较大的发展。但是实现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发展。对一个地区相关的历史知识及其所发生的相关历史过程的了解,可以为这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有助于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有序开发、合理规划,同时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意识。

……

综上所述,本书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正史资料为基础,兼及类书中的资料,同时借用一些考古资料,以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利用传统的历史学方法,以及民族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夏国史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构建夏国的整体历史框架。

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铁弗匈奴的形成及其早期活动,夏国的建立及其发展,夏国的衰亡及其影响,夏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夏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大夏国都统万城研究六个方面论述,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对于铁弗匈奴的形成,学界虽然有所涉及,但大都比较简单和粗浅,且有一些不妥之处,基本上都论述为南匈奴与迁居匈奴故地的鲜卑混合而成。实际上,铁弗匈奴是已经迁入内地的南匈奴去卑一支,在中原政权有关民族政策的影响下重返代北之后,与迁居此地的鲜卑混血而成的,直至刘虎之时才正式以“铁弗”为号。关于铁弗匈奴形成之后的早期活动,学界的论述也比较笼统和散乱,本书将其细化,并作一全面、系统的论述,试图分析勃勃放弃汉朝宗室“刘”姓,改胡姓“赫连”的民族心态。

关于夏国的政治制度,学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夏国在中央职官上沿袭了汉魏以后的官制,在地方统治体系上,与其他内迁民族建立的政权不同,只设州不设郡、县,实施的是以镇或以城统民的政策,但从文献及有关考古资料上看,夏国也曾设置郡县,至于所设郡县的职能是什么、是否健全,因资料缺乏无法进一步研究。但从中可以看出,夏国在攻占关中地区之后,试图在地方行政上有所作为,只是历史并没有给它提供这一机会而已。

随着统万城遗址的发现及考古上的发掘,统万城初建时期的生态环境成为一个热点,其中契吴山的地理位置又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分歧比较大,本书第六章有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契吴山应当在统万城以北。

另外,本书也试图剖释夏国立国的基础、经营的得失及文化上的贡献,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