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内容简介

提高效率还是妨碍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关于政府规制收益的两个分析方向。清代盐政规制的目的却超出了规制分析的既有框架,它不考虑效率问题,而是关心“生财”,即财政收入。本书研究清代盐政规制,侧重结构性分析,揭示清廷盐政的目标、管制的技术手段、受到的约束和付出的代价,将复杂且矛盾的盐政面向置于一个体系内贯通解释,回应盐政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总结清代盐政运行的原则并阐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经济体系下的规制经济形态及其对规制经济学的潜在价值,尝试拓展规制经济学的视野。

作者简介

黄国信,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著有《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等。

目录

导言/1
问题的提出:盐政为何可以“规制”/1
学术史:从厘清史实到有方向感的探索/5
分析方法与理论架构/ 17
材料利用与基本概念/ 19
内容、结构与思路/24
第一章规制目的与效果:追求课入最大化的倾向/28
盐课征收的制度选择/29
高效率的盐课征收/ 36
盐课课入追求的最大化倾向/ 41
盐课课入的克制性/53
普通百姓的盐课负担水平/ 58
清代盐课的性质/64
第二章规制的准则:交易成本与课入量的动态平衡/ 71
盐课课入的制约因素/ 72
平衡多组关系以保证盐政运行/74
通过试错实现多组关系平衡/94
第三章规制的手段:市场基础导向价值作用下的配额限制/99
朱轼的市场论与乾隆的困惑/102
从原额到人口:盐引配额原则的演变/108
宏观数据分析:盐引配额与市场容量的趋近/ 111
第四章规制的代价:行为主体行政收益考量与盐区冲突/ 123
官员的盐务考成与制度的路径依赖/126
制度的路径依赖与维护两淮盐区盐课/138
区域行政收益考量与盐区间的直接对立/ 151
结论/172
规制生财:清代盐政的基本目标、特点与性质/173
试错原则:课入最大化期望转化为课入最优化实践/ 178
平衡原则:交易成本与课入量的动态协调/179
折中原则:计划性与市场性的结合/182
行政收益考量:盐区边界纠纷的动力/186
路径依赖:盐区难以改划与取消/ 190
征引文献/193
附录清代分盐区人口、盐引、盐课数据/210
后记/247

前言

清代盐政研究无论在史实细节方面,还是在有方向感的逻辑分析和论证方面,都已取得可喜进展。但是,分析工具仍主要局限于历史学史料排比考辨方法和古典经济学基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分析方法,这在分析结合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运行的清代盐政问题时,颇有捉襟见肘之感。虽然刘翠溶等人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有较大创新,从而在对清代盐政的体系性认识上实现了明显推进,但正如上文所指出,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分析方法,则有可能再次推进对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的认识,尽快走出学术界自嘲或他嘲为“盐糊涂”的状态。因此,本书引入公共规制经济分析方法,就清廷盐政规制的目标、效果、手段、准则、局限、代价等问题展开研究,以厘清清代盐政在 1850 年之前的基本原理。

清王朝的盐政制度设计,核心目标在于盐课课入,这已经成为学界共识;也有不少学者意识到盐政制度亦将保障民众食盐供应以维持社会运转作为自身目标之一。但是,对清代盐政基本原理中最核心的一些问题,比如清王朝依据什么原则,在政策实施层面,需要处理一些什么问题,最终才能实现盐课收入和保证民食,即规制如何可以生财,目前的讨论仍然不够充分。同时,学术界一般认为,1850 年以前,清廷财政的基本特点是量入为出,通俗地说,就是能收到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从宏观上看,这一结论显然抓住了清廷财政的要害。不过,以往关于清代盐政的研究,却认为它是以行政管控手段征收高额盐课的制度,这似乎在暗示清政府的盐课汲取,与清代财政“量入为出”的总体趋势颇为不同,盐课汲取有追求最大化的倾向(本书所谓“课入最大化”,利用了经济学“理性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假设中的“最大化”概念,借以说明清廷“尽可能多地征收盐课”的期望。但“最大化”一词在本书中,与经济学可以用公式来计算的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福利最大化等最大化概念并不完全相同。首先,本书所谓最大化,仅仅是“希望尽可能多”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期待,一种希望,不大容易数量化;其次,限于清代统治者的技术水平,本书所谓的最大化基本不能数量化,也就不能以数学公式来计算,它只是一个会意的表达。所以本书中一般使用“最大化倾向”来更准确地表达此含义)。但是,既往研究强调清代盐政以行政管控手段征收高额盐课,却从来没有分析过其“高额”的数量化程度,也没有研究其“高额”是否受到制约,以及在制约之下,清廷的盐政行为隐含了哪些基本逻辑等问题。因此,本书力图通过对盐政史料的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本书将首先证实清廷盐政的确异于“量入为出”的原则,有较为明显的课入最大化倾向——它不仅表现在统治者的言论里,也表现在其盐课征收的实践中。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将对盐课的征收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其“高额”的数量化程度、它所受到的制约,以及在这些制约因素影响之下,清廷采用的基本行为逻辑,以证明“规制”何以“生财”。

因此,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规制分析工具,将这些清代盐政运作的基本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清代盐政的基本原理。通俗地说,本书研究清代盐政基本原理,是希望从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一个简明的模型,以涵盖并解释清代盐政中纷繁复杂的面向。这一模型的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本书将用此模型说明,清代盐政设计的基本目的,即规制目标是汲取盐课,但盐课汲取受到交易成本等因素的现实制约而不能无限扩大,交易成本构成规制手段的天然限制。因此,清廷不得不在盐课征收实践中努力平衡交易成本与课入量的关系,以实现盐课汲取的既定目标,平衡原则是清廷盐政规制的基本准则。同时,在盐课汲取受到征课成本制约的条件下,清廷努力寻找最佳征课模型,最终选择了具有准入限制、定价限制、配额限制、过程管制的特许专商与分地行盐方式,实行政府监控下的盐商独立经营,从而决定了市场容量成为配额限制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并进而成为清代盐政运行的基本依据。而分地行盐和食盐配额限制,必然因为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导致盐区边界线不能与盐区间食盐价格平衡线完全吻合,从而形成盐区之间旷日持久的争端,可见规制必有其代价。这就是本书解释清代盐政制度及其实践机制的基本框架。当然,本书在实践上已将规制经济分析拓展到了传统社会,所以也希望这一实践可以为规制经济学提供适用性和目的分析方面的延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