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瞿秋白的生前身后
编辑推荐
本书由瞿秋白之女(继女)瞿独伊口授,周海滨执笔,讲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历程,瞿秋白就义后的历史评价过程,杨之华(瞿秋白妻子)和瞿独伊的经历等。附录杨之华《忆秋白》、瞿秋白《多余的话》(南京国民政府档案,手抄本,中央档案馆藏)、陈铁健《(多余的话)与瞿秋白的心路历程》、雷颐《瞿秋白的身后命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革命道路的曲折与光辉,正能量的产生和积聚。
内容简介
瞿秋白(1899—1935),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四运动时参加领导北京学生爱国运动。1934年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任中央苏区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办事处教育部长。是中央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2月突围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遭国民党军队包围被俘,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选集》。 本书讲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历程,就义后历史评价的波折,妻子杨之华和养女瞿独伊的经历。附录《多余的话》、杨之华《忆秋白》等。
目录
缘起瞿秋白的生前身后 生父、秋白和我的家世 父母的爱情:秋之白华 秋白第一次赴俄与采访列宁 秋白第二次赴俄与我所亲历的六大 孤儿院、森林学校、国际儿童院 秋白下台和留在苏区 秋白的被捕与就义 秋白牺牲之后 从新疆监狱到母亲去世 “叛徒”平反 文人秋白与《多余的话》附录 忆秋白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多余的话(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七一二十二日) 何必说?(代序) “历史的误会 脆弱的二元人物 我和马克思主义 盲动主义和立三路线 “文人 告别 记忆中的日期——附录 《多余的话》与瞿秋白的心路历程 一、《多余的话》确为瞿秋白所写 二、“求生”说是荒谬的 三、多层面的心忧之言 四、沉重而深刻的思考 瞿秋白的身后命运 为瞿秋白平反,陈铁健重评《多余的话》 谁叛变了?两篇文章引爆“瞿案” “12号文件”,瞿秋白的平反为何曲折艰难 《多余的话》真伪公案始末——兼及文人与革命 纸上风波 真伪之殇 文人“革命” 告别“面具” 瞿秋白生平活动年表
作者简介
瞿独伊,1921年生于上海。1928—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1年随母亲回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经营救获释,并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前往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工作,1982年离休。2015年、2020年先后获得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75周年纪念勋章,2021年6月获得七一勋章。2021年11月辞世。
周海滨,口述历史学人,文化旅行家。已出版口述历史作品:《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我的父亲韩复榘》;文化旅行作品:《别处,是归客》《风从西边来》《十四行》。《我的父亲韩复榘》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2015年入选《名人传记》创刊三十周年“十大优秀作家”。
精彩书摘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年纪还小,可他亲切的形象,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他“爸爸”,而一定叫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我父亲…… 瞿独伊,瞿秋白、杨之华的独女。瞿秋白去世时,她只有14岁。从5岁见到瞿秋白到14岁听到秋白被杀害的消息,她在“好爸爸”瞿秋白身边度过了人生充满“父爱”的一段时光。 杨之华,190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曾就读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她曾与开明士绅沈玄庐之子沈剑龙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沈剑龙到上海以后,感情起了变化。这时,杨之华生下女儿,取名——“独伊”,即只生这一个。1922年,杨之华只身前往上海,结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报考上海大学,被录取在社会学系。 杨之华回忆说:“我和秋白的初次见面,是在一九二四年一月间。”瞿秋白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向警予与杨之华交好,向瞿秋白推荐了杨之华。瞿秋白是杨之华的人党介绍人。 瞿秋白这时与第一任妻子王剑虹热恋,并于1924年1月结婚。1924年1月,为参加国民党一大而滞留广州的瞿秋白,几乎每天都要用五彩布纹纸给王剑虹写信,并附诗。“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就是瞿秋白写给王剑虹信中的情诗。王剑虹是丁玲的好友。丁玲回忆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第一次在南京见面:“这个朋友瘦长个儿,戴一副散光眼镜,说一口南方官话,见面时话不多,但很机警,当可以说一两句俏皮话时,就不动声色地疸染几句,惹人高兴,用不惊动人的眼光静静的飘过来。”①不久,瞿秋白和施存统再次过来,向丁玲、王剑虹讲述苏联的故事。“我们就像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似地都听迷了……他鼓励我们随他们去上海,到上海大学文学系听课。”②瞿秋白和王剑虹才情相宜,恋爱不到半年就结婚了。不过,这段美满婚姻仅仅维持了7个月,1924年7月21岁的王剑虹便因肺病去世了。瞿秋白的母亲和姐姐因患肺病而死,瞿秋白也患有肺病瞿秋白自觉对王剑虹的死负有责任。 王剑虹去世之后,杨之华经常看望瞿秋白,瞿秋白向杨之华求了婚。杨之华是公认的美女,丁玲说她“长得很美,”上海大学教员郑超麟说她“漂亮、温柔、聪明、能干”,国民党中统特务万亚刚说她“长得非常漂亮,有上大校花之称”。 杨之华对瞿秋白的求婚并没有思想准备,她回到萧山家里,暂避瞿秋白。不久,学校放暑假,瞿秋白来到萧山找她。杨之华的哥哥和沈剑龙是同学,见到这种情况,就把沈剑龙也请到家里来。 沈剑龙却与瞿秋白一见如故。杨之英在《纪念我的姐姐杨之华》中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秋白是1924年11月,姐姐同他一起到萧山家中来的时候。当时姐姐已决定与沈剑龙离婚,她和秋白来家就是为商议这件事的。秋白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说话斯文,十分有礼貌。他们到家后,立即派人把沈剑龙请来,三个人关在房间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临别时,我看他们说话都心平气和,十分冷静,猜想姐姐与沈剑龙离婚和秋白结婚的事已经达成协议。果然,姐姐和秋白回到上海后不久,邵力子主办的《民国日报》上登出了两条启事,一条是姐姐与沈剑龙的离婚启事,一条是姐姐与秋白的结婚启事。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那天,姐姐和秋白正式结婚。我的父母亲认为这事丢了杨家的脸,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但姐姐从此却更加勇敢地走上了献身于革命的道路。”① 多个版本的瞿秋白传记里都会提及这次“谈判”:先在杨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把瞿秋白、杨之华接到他家,各自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