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
编辑推荐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自出版后,反响颇佳,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翻译英文、俄文版,足见其影响。此次第三次再版,作者补齐疏漏,内容更完善。
作者长期研究中苏关系史,为该领域权威学者,不乏知名代表作。曾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苏关系史纲》获教育部学术著作一等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被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 )》第三版于2003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2009年作者做了较大修改后,由新华出版社再版。此次作者再次做了修改,丰富了该书的内容,这次出版是该书的第三版。
内容简介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逐步靠拢:斯大林时期之一(1948—1949)
一、战后苏联对华方针的调整
二、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苏联专家
三、林彪要求苏联派遣更多的专家
四、斯大林的犹豫和拖延
五、刘少奇带领大批高级专家回国
第二章 缔结同盟:斯大林时期之二(1949—1953)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中国急需大量苏联顾问和专家
三、他们是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四、与苏联专家的矛盾和意见分歧
五、对苏联专家是如何派遣和管理的
六、毛泽东号召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
第三章 共度蜜月:赫鲁晓夫时期之一(1953—1957)
一、赫鲁晓夫努力调整对华方针
二、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到中国
三、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和工作条件
四、与苏联专家的友谊和矛盾
五、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
六、派遣和聘请专家方针的微妙变化
第四章 走向分裂:赫鲁晓夫时期之二(1958–1960)
一、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和暗流
二、中苏正面冲突与专家政策的调整
三、在“大跃进”浪潮中的苏联专家
四、苏联专家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五、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苏联专家
结论
征引和参考书目
来华苏联顾问和专家名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文摘
在工资方面,确定苏联专家与中国专家同等标准,这当然是合理的,也是中方乐于接受的。至于让中国政府感到为难的补偿金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从客观上讲,出国工作人员领取双份工资应该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本单位人员出国为他国工作,自然就需要得到对方的经济补偿,所以,苏联政府的要求并无不合理之处。当然,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而言,苏联的工资水平大大高于中国,再加上对派遣专家单位的费用补偿,这种经济压力的确也是一个新政府难以承受的。从主观上讲,则在于中苏双方观念上的差异。中国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还没有经验和体会,更不懂得,即使是同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靠严格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和约束。在中国领导人看来,中苏两党和两国是兄弟关系,革命先成功的国家帮助后来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里,起作用的是理想中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而苏联已经建国几十年,又经历了国际关系变化无常的风风雨雨,斯大林早已谙练处理各种国家关系的外交原则和技巧。在斯大林看来,中国虽然是苏联的盟友,但毕竟是另一个独立国家,而且是一个他并不了解又令人头疼的国家。除非有特别需要照顾的理由,莫斯科只能按照常规办事。既然毛泽东在中苏条约问题上毫不让步,那么苏联政府在一些具体协定的谈判中斤斤计较也就是可以预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