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哈-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印度: 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

内容简介

二十一世紀亞洲的價值路線之爭!

中國的對照組,民主印度如何走自己的路?

「印度歷史的卓越記錄者」古哈,嘔心瀝血十年,煉成長篇鉅作。

完整呈現獨立印度的歷史,釐清印度霧裡看花的民主狀態。

《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全面性地說明了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至21世紀初期的歷史,側重於政治與社會,尤其是與內部宗教問題及國際關係有關的政治變遷,以及現代化都市與原始部落地區的磨合衝突。

民主印度誕生於1947年,共產中國誕生於1949年,這兩個不同政體的相鄰國家,同樣在二十世紀經歷了從赤貧到富裕的發展歷程,其歷程的內涵卻截然不同。

印度與中國之間有著極為漫長的邊境線,因此,印度涉及的國際事務幾乎都與中國脫不了關係,在了解印度的國際政治策略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南亞國際策略。古哈主張,中印邊界戰爭也促成了民主印度建國以來最重大的國策轉向。

進入21世紀之後,這兩個膨脹中的亞洲大國無可避免地將要發生碰撞。印度的人口(勞動力)即將超越中國,其基於民主政體的經濟發展也正在加速追趕,有許多分析家預言,即使中國可以在2040年之前維持亞洲第一,但21世紀的後半段絕對是屬於印度的。兩個超級大國正面交鋒,這是未來數十年內極度重要的世界性事件。

作者简介

古哈(Ramachandra Guha)

1958年出生於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Bangalore),印度歷史學家、專欄作家,被《時代週刊》譽為「印度歷史的卓越記錄者」。曾任職於印度加爾各答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也曾任教於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挪威奧斯陸大學、印度科學理工學院等校。

創作主題範圍涵蓋甚廣,包括世界環境保護歷史、人類學家傳記、印度板球的社會史,以及喜馬拉雅農民的社會史。曾說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為撰寫《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這本書所做的準備。

2008年5月,獲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選為「全球百大公共知識分子」。2009年獲頒印度第三級公民榮譽獎「蓮花裝勳章」(Padma Bhushan)。2011年以本書獲頒印度傑出貢獻獎(Sahitya Akademi Award)。2014年獲頒耶魯大學人文學科榮譽博士學位。

周佳欣

愛爾蘭三一學院戲劇學院博士候選人,美國紐約大學與西北大學表演研究雙碩士,曾任教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戲劇系、愛爾蘭三一學院戲劇系及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與長榮大學翻譯系,教授西方戲劇史、戲劇分析、戲劇創作與英語課程。長年涉獵多種表演訓練方法,尤鍾愛女性獨角戲,曾於臺灣、愛爾蘭、美國、德國等地演出,也曾隨三一學院導演Dennis Kennedy赴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協助莎劇《皆大歡喜》的演出。本身熱愛語言,亦為(中英、中法)譯者與(中英)口譯員,並於文化大學推廣部教授中英口筆譯課程。

陳韋綸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輔修新聞學系。曾任苦勞網編輯與記者、《破週報》記者、臺灣環境資訊中心駐印尼記者及編輯暨採訪人員。採訪工作期間關注臺灣社會議題,並涉足音樂、劇場、藝術與文化研究領域。

董文琳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山大學外文所碩士。曾經懷抱寫作夢,夢醒了走上翻譯之路。喜歡的事很多,擅長的事卻不多,所以只想把擅長的事做好,翻譯即是其一。進行童書翻譯時,心裡總是期待有一天能夠和孩子一起閱讀自己翻譯的作品。書籍譯作有《嚕嚕米漫畫全集》與《不受限的工作人生》、《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等書。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深思與推敲文字。譯有《聽見聲音的地景》、《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並合譯《品味選擇題》與《80/20法則》(20週年擴充新版)。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

目录

上冊:
各界推薦
地名說明
導讀 獨立印度不可思議的民主立國歷程 方天賜
序言
前言 反常的國家
第一部 收拾殘局
第一章 自由與弒親
第二章 分割的邏輯
第三章 籃子裡的蘋果
第四章 染血的美麗山谷
第五章 難民與共和國
第六章 印度的概念
第二部 尼赫魯時代
第七章 史上最大的賭局
第八章 故鄉與世界
第九章 重繪版圖
第十章 征服自然
第十一章 法律與先知們
第十二章 捍衛喀什米爾
第十三章 部落問題
第三部 撼動權力中心
第十四章 南方的挑戰
第十五章 挫敗的經驗
第十六章 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第十七章 心繫弱勢族群
注釋
下冊:
第四部 民粹主義興起
第十八章 戰爭與繼任
第十九章 轉向左派
第二十章 致勝妙方
第二十一章 對手
第二十二章 女總理凋零
第二十三章 國大黨退場
第二十四章 失序的民主
第二十五章 總理之子依在
第五部 事件史
第二十六章 權利與暴動
第二十七章 多極政治體系
第二十八章 統治者與富人
第二十九章 進步與反挫
第三十章 印度人民黨體系興起
後記 打對折的民主
謝辭
注釋

试读

這些衝突順著許多軸線而發生,而我們目前可以
從中挑出四個主軸。第一是種姓制度,這是許多印
度人的主要認同,規定了他們的婚姻、交往和對抗的
對象。「種姓制度」是個合併了兩個印度字的葡萄牙
文字:印度文「迦提」(jati)是指每個人出生所屬
的同族團體;「瓦爾那」(varna)則是印度教經
文授予所屬族群在社會階層系統所占有的位置。瓦爾
那有四種階級,而第五個(也是最低下的)階級則是
先前被稱為「賤民」(Untouchables,穢不可觸
)的階層。這些瓦爾那之中容納了三千多個迦提,而
同一地區的每一個迦提會挑戰位階較高的迦提,同時
也被位階較低的迦提所挑戰。
  第二是
語言
。《印度憲法》承認了二十二個「
官方」語言,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人口超過四億
的某種形式的印地語,其他還包括了泰盧固語
(Telugu)、卡納達語(Kannada)、泰米爾語
(Tamil)、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馬拉提語
(Marathi)、古吉拉特語、奧里亞語(Oriya)、旁
遮普語(Punjabi)、孟加拉語(Bengali)和阿薩姆
語(Assamese),每個語言都有獨自的書寫文字,
並自誇有數百萬的母語使用人口。想當然耳,國家團
結和語言多樣性並非總是能夠相容,操著某種方言的
印度人就跟說另外一種語言的印度人發生過爭鬥。
  宗教
是第三個衝突的軸線。超過十億的印度人中,
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徒,可是印度同時擁有世界上第二
多的穆斯林
——約為一億四千萬人(僅次於印尼
),還有可觀的基督徒、錫克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
徒。由於信仰就如同語言一樣是人類認同的基本特性
,因此敬奉不同神祇的印度人有時會彼此起爭執,幾
乎是稀鬆平常的事。
  第四個衝突主軸則是社會階級。印度的土地不
僅擁有無處可比的文化多樣性,還有比較不吸引人的
巨大社會差異。一方面,印度有著極度富有的企業家
,他們在倫敦和紐約都有大房子;另一方面,印度足
足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口,也就是三億的印度人據說
都生活在官方的貧窮線之下。在鄉下,土地持有的狀
況極度不公;在城市,人們的收入所得也存在著巨大
差異。因此,這樣的失衡狀況導致抗議行動發生頻繁
,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了。
  這些衝突軸線可單獨或是同時起作用。有些時候
,信奉特定信仰的團體也同時使用著不同的語言;低
階種姓通常也屬於下層階級。而在這四個主軸之外,
我們或許應該加上廣泛影響各個軸線的第五軸線:
性別
。就這一點,印度再度讓人見到最為南轅北轍
的景況;一位女性可以擔任整整十五年的總理,可是
殺害女嬰在印度部分地區卻仍屢見不鮮。沒有土地的
勞動者只獲得微薄的薪資,而婦女更是其中所得薪資
最低的一群。低階種姓承受著社會汙名,而婦女更是
其中遭受汙名最多的一群。每個宗教的聖人往往給女
性信徒在今生次等的地位,來世亦然。即使我們不會
太常在公開的集體抗議中看到攸關性別的表述,可是
就作為歧視的一個軸線而言,性別甚至比其他的軸線
更普遍常見。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宛如社會衝突實驗室的二十
世紀印度,至少跟十九世紀的歐洲一樣饒富興味,而
這兩者所上演的衝突都是來自於同時發生的社會變遷
的兩個實在的轉型過程:工業化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形
成。不過,鑑於橫跨宗教、種姓、階級和語言的多方
競爭團體,印度紛爭的範圍則要更大;印度次大陸的
衝突也更為明顯,這是因為不同於十九世紀的歐洲,
當代印度是以成人選舉權為基礎的民主國家,有著新
聞自由和很大程度的獨立司法制度。在人類歷史上,
沒有一個時期或地方發生過這樣的社會衝突,它是如
此豐富多樣、如此有力表達、如此具說服力地呈現於
藝術和文學,或者是如此受到政治系統和媒體的直接
關注。
  有個方式來概述獨立後的印度歷史(以及本書內
容),就是透過一連串的「衝突地圖」。我們可以繪
製十年一期的印度地圖,然後再根據當時盛行的衝突
的劇烈程度以不同顏色標記於地圖上:藍色標記的是
某個特定團體以民主方式促進其利益的衝突;紅色標
記的是採取比較激進但依舊是非暴力方式來要求法律
的重大變革的衝突;黑色則是標記那些設法瓦解印度
政府的武裝起義。
  若是按照時間的先後次序來閱讀這些地圖,我們
會發現跨越數十載的主要變化,紅色地區變成黑色,
黑色地區變成紅色,藍色和紅色的地區變成白色(這
個顏色標記的是看起來根本沒有發生重大衝突的印度
區域)。這些地圖會呈現出如萬花筒般的生動色彩變
化。不過,在這些變化之中,敏銳的觀察家會注意到
始終如一的兩件事。首先是地圖的形狀,在時代更迭
之中並沒有任何變化,這是因為從來就沒有任何印度
的地區成功
脫離
印度;第二則是不管是哪個時期,
全都不曾出現過藍色、紅色和黑色的地區的總合可以
近似地圖上白色區域的範圍。即使是一度被視為「危
險年代」的時期,還是一直有遠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印
度是處於和平自足的狀態。
  現今的新聞,不管是大報或小報、左派或右派、
印度或西方,無不充斥著印度經濟有成的故事,而這
讓人感到與印度過去的貧困及匱乏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過,現代印度的真正成就並非是其經濟領域,而是
政治領域。若要向印度的「軟體產業的繁榮」致敬可
能還言之過早,畢竟我們並不知道群眾是否會因而更
能共享富裕的生活。然而,經過了獨立以來六十年的
試煉,印度依舊是個單一國家,而且極大程度是民主

——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多關注的事實。根據以一
百三十五個國家中民主和發展之間的關係所做的一份
新近統計分析,「印度的民主是面臨著極端不利的情
況」。鑑於印度的低所得和低識字率,以及高度的社
會衝突,該研究時期(一九五○年至一九九○年)的
印度「理應完全處於〔一個〕獨裁統治時期」。可是
,事實上,印度幾乎在這整個時期都是一個民主國家
,我們就只能用一個方式來歸納印度的特性,那就是
將印度視為「一個重大的異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