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谣言》吕宗力-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汉代的谣言》

内容简介

《汉代的谣言》首版于2011年,一出版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十余年来依然散发着持续的学术影响力。作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汉代文献,再次发现、辨析其时语境中的流言、讹言、谣言、谶言、谶谣、神话、传说等言论信息,系统梳理、科学辨析了谣言类言论信息,如何参与并塑造了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政治语境和思想文化,为读者和学界了解汉代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也为汉代谣言如何生成、传播与流变之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其英译版Rumor in 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获中华学术外译基金赞助,202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阔别十年之久,《汉代的谣言》(修订版)即将和读者见面。本次修订工作将再现该书的学术魅力,针对这些年来读者、学者和专业书评指出的瑕疵作了一些技术性修正,同时也对汉代谣言案例增加了更多的补充考察。

作者简介

吕宗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1982)、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系哲学博士(1995)。专攻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制度史、文化史、社会史,民间信仰及古典文献。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战国秦汉研究室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人文学部署理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联合学院执行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道扬书院院长、南京大学特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著作有《汉代的谣言》、Power of the Words: Chen Prophecy in Chinese Politics, AD 265-518,《中國民間諸神》(合著)、《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主编)、《日知錄集釋》(合编)、《陔餘叢考》(合编)、《困學紀聞》(合编)等。

目录

《汉代的谣言》(修订版)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流言与讹言
第一节 流言
一、“管蔡流言”
二、“众人流传之言”
三、“流言惑众”

第二节 讹言
一、诈伪、讹误、变化、流动之言
二、怪诞、妖异之言
三、灾异、社会危机与讹言

第三节 汉代官方对流言、讹言的态度及其理论背景

第二章 妖言
第一节 “妖”字在先秦秦汉文献中的语义
第二节 “妖言”在秦汉历史论述中的语义
第三节 秦汉史中的妖言案例
一、秦诸生“为訞言以乱黔首”案
二、淮南王刘安“荧惑百姓,妄作妖言”案
三、张寿王“诵不详之辞,作祅言欲乱制度”案
四、眭弘、夏侯胜等的谶言式妖言案
五、杨恽“作为妖言”案
六、甘忠可“汉当更受命”案
七、楚王英造作图谶妖恶大故案
八、以妖言惑众的“妖巫”“妖贼”

第四节 汉朝廷对“妖言”的因应之道
一、 西汉的严刑峻法
二、 东汉层出不穷的“妖恶禁锢”案与当局的四次特赦令

第五节 两汉思想界解构“妖言”污名的论述策略
一、颠覆论述策略
二、历史叙事中的论述策略
三、神秘主义论述策略

第三章 谣言(民间歌谣)
第一节 歌谣是汉代社会与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民间歌谣在汉代政治思想论述中的独特定位
第三节 民间歌谣作为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影响与功能
一、倾听歌谣 顺应民意
二、善用歌谣 操控民意
三、从议题设定、利益相关、传播范围、语言风格看民谣的政治影响力与局限性

第四节 民间舆论与两汉时期的舆论监督
一、汉代中央对地方行政的监督机制
二、西汉丞相“问疾苦”、刺史采“讹言”、特使“观风俗”
三、东汉的“举谣言”

第四章 谶言与谶谣
第一节 谶言
一、什么是谶言?
二、谶言的载体
三、谶言的来源
四、皇朝更替、天命转移与谶言论述
五、谶言信仰与汉代社会心态

第二节 谶谣
一、元、成时期谶谣
二、两汉之际谶谣
三、桓、灵时期谶谣
四、灵、献时期谶谣
五、谶谣的来源
六、谶谣信仰论述

第三节 谶言、谶谣也是谣言

第五章 政治神话与民间戏语
第一节 政治神话
一、开国之君神话
二、继体之君神话
三、刘邦开国神话

第二节 民间传说
一、神君传奇
二、“俗说”“俗言”

第三节 神话、传说与谣言

第六章 观察与思考
第一节 谣言的史料和历史价值
第二节 谣言的起源:浮浪不根、不断流动

第三节 谣言因何而生、因何而盛?
第四节 谣言有哪些表现形式?它们如何传播?如何建构?
一、谣言的表现形式
二、谣言如何传播与建构

第五节 谣言惑众:在传播中凝聚共识
第六节 谣言与舆论
一、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从民间歌谣看谣言对公众的影响力及其局限性
三、从民间歌谣看舆论引导
四、谣言与舆论监督

第七节 信谣、传谣之心态试析
一、“天惑其意,不能自止”?
二、“谣言止于真相”?
三、“谣言止于智者”?
四、谣言凭什么成谶?

第八节 如何消解谣言的负面影响 389
一、言为专制政治体制下一种以特殊方式
表达的社会舆论
二、信息渠道的畅通和信息发布机构的公信力
三、谣言未必止于真相
四、谁将是谣言的终结者?

附录 卢芳与“刘文伯”——九原皇帝卢芳事迹小考

参考文献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汉代的谣言》全新修订版

谣言如何参与并塑造汉代社会的

日常生活、政治语境与思想文化

从“无赖”到“赤帝子”,草民刘邦如何成为“开国神君”?

从“祥瑞”到“流言惑众”,恭俭王莽何以沦为“天人致诛”?

本书从多学科的视角,系统梳理和科学辨析了流言、讹言、妖言、谣言、传说、谶言、谶谣等言论信息 ,厘清了汉代谣言如何生成、传播与流变的历史脉络。

试读

一则民间流传的谣言包含的具体信息是否真实可信,能否得到证实,不是它获得特定群体认可接受的主要原因。因为谣言的主要功能并非在人心浮动、众说纷纭的时刻向众人提供准确无讹的情报、消息,而在于能否恰当反映和满足特定时空的群体心态、期待和想象。谣言反映特定历史语境下特定人群的内心情绪、想法和秘密,是“未经证实却广为流传的对现实世界的假想”。新莽末年的谣言特别活跃,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冲突极其尖锐,社会非常不稳定,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格外感到焦虑、恐惧、无助、有怨气,迫切需要宣泄、合理化自己的情绪,“发现”对当前处境的 “合理” 说明、解释,以及可以满足其 “集体期望”“合理想象” 的预言。而此时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在大众心目中已失去公信力,官方渠道提供的相关信息,常被人们视为不完整、不清晰、故意隐瞒真相,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这也就是社会学家涉谷保所论述的 “谣言是一种集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在人群、社会中反复出现的沟通形式。人们通过这种沟通形式,尝试在不明朗不稳定的社会处境中,共享其智力资源,建构出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关于处境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