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统一大业》
内容简介
本书是描绘海峡两岸关系的大型纪实性文学作品,从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一直写到如今台海关系的最新动向,再现了两岸围绕统一问题旷日持久的斗争与和谈,包括“炮轰金门”“汪辜会谈”等重大事件前因后果的揭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从高层到民间千丝万缕的纠葛,军人、特务、商人、渔民、学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内容精彩纷呈。
两岸经历了几任领导人的更迭,当前都在谋求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全书以两岸民众所关心的“和平统一”为主线,从六十多年来的台海风云变幻着笔,揭示出两岸关系将走向“统一大业”的终极命题。
作者简介
郭晨,笔名郭秋,1940年出生于江西信丰,1964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新闻系,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成员。擅长纪实文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和影视创作。历任《人民日报》《新闻战线》《时代》编辑、记者及相关负责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代表作有传记文学《逆境中的毛泽东》《北平和谈》《红都风云》《特殊连队》《解放海南岛》《这就是彭德怀》《蒋经国密码》《巾帼列传》《贺子珍》等,以及电视剧剧本《宋庆龄》、电影剧本《红小鬼》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重要大奖。
目录
上册
第1章 台海云水起
“台湾会是个大麻烦”
蒋介石在台湾挂牌开张
国民党大陆统治落幕
第2章 美国待尘埃落定却终落空
美国欲“弃蒋弃台”
美国妄“托管”台湾的三次阴谋破产
中美建交擦肩而过
第3章 求援莫斯科
求援解放台湾遭遇冷落
斯大林对毛泽东又友好起来
周恩来抵苏,会谈出现新局面
第4章 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台湾
攻台预演受挫
占领攻台出发地
盘马弯弓欲待发
第5章 红色特务与白色特务
虎穴藏忠魂
“密使一号”和“海鸟”折翅
白色特务穿梭大陆
两岸特工头领的奇妙对话
第6章 蒋介石下活了台湾这盘棋
蒋介石最黯淡的时光
蒋介石认真反思
另起炉灶
起死回生国民党
用“毛选”改造国民党
筑起经济的防波堤
第7章 第一次秘密接触
“表妹的婚事成败如何”
“表妹的婚事”没谈成
第8章 朝鲜战争救了台湾的蒋介石
蒋介石得到“人寿保险单”
“台湾地位未定论”两岸齐反对
第9章 第一波“反攻大陆”
第10章 第二次台海危机——海上大战
“解放台湾”先清理门户
“九三”炮战
“蚂蚁”咬翻“大象”
拨开台湾北大门的门闩
“飞贼”也在行动
第11章 台美重度“蜜月”
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蜜月”期间的争吵
“神”的谕示也失灵
半开半掩的会谈之门
蒋介石闻不惯“民主”味儿
第12章 不给“台独”分子以生存空间
“‘台独’分子要暗杀蒋介石”
铁腕治“台独之父”
蒋氏父子反“台独”一以贯之
第13章 第二次秘密接触
打和牌,老将出马
神秘人物程思远北上
蒋经国点“将”,曹聚仁北上
秘密特使宋宜山北上
第14章 帮蒋介石反对美国
第15章 第三次台海危机——炮击金门
万事俱备,只待炮响
赫鲁晓夫插一杠子
做给美国和台湾看
向台湾交底
文戏武唱——“八二三”炮战
世界各方纷纷出牌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揪住美国人讲讲道理
支持蒋氏父子跟美国人斗
有武戏也有文戏,才热闹好看
下册
第16章 第三次秘密接触
给蒋介石捎去高低两件礼物
国共联手挫败“划峡而治”
第17章 和战从来交替无常
政治仗就得这样打
“蒋介石做‘总统’比较好”
历史地看炮击金门
蒋介石不愿意把台湾挂在苏联人腰上
第18章 第二波“反攻大陆”
蒋介石动了真格
“国光计划”
“反攻还是反攻,只是规模小些”
“反攻”的动作越搞越大
“八六”海战
通过美国来扬汤止沸
第19章 做足特赦战犯的文章
第20章 第四次秘密接触
“四可”“四不可”
抚慰飘零的忧思
“现在真正支持蒋介石的是北京啊!”
“一纲四目”
第21章 李宗仁渡登彼岸
叶落归根之途
昨日兵戎相见,今日笑脸相迎
“如果蒋介石回来,我们更欢迎”
第22章 第五次秘密接触
第23章 第三波“反攻大陆”
“讨毛救国”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又敲起“反攻大陆”的锣鼓
第24章 尼克松打中国牌,毛泽东打美国牌
华盛顿在敲北京的大门
罗马尼亚渠道
巴基斯坦渠道
追寻中国驻波兰使官
蒋经国访美惊心
中美互敲门,方式却大异
“巴基斯坦渠道”再度激活
“波罗行动”
巴黎秘密渠道
仍玩弄“双重承认”的把戏
“波罗二号”行动
“今年流年不错”
第25章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世纪性的握手
“瓦格纳歌剧序曲式”的接见谈话
台湾问题最棘手
蒋介石骂了娘
寻找台湾问题的特殊表达方式
“尼克松震撼”
“尼克松震撼”波及台湾
与日本建交
第26章 第六次秘密接触
“现在又该促蒋和谈啦”
“出使未捷身先死”
“不要关门”
第27章 “中国人当然站在中国人一边”
第28章 解决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制造的新麻烦
第29章 毛、蒋的共同遗愿——祖国统一
“假如我是毛泽东”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毛泽东悼念蒋介石
托!托!托!
第30章 基本消除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国际障碍
重起炉灶
小心开启中美建交大门
总统的秘密特使陈香梅
第31章 海峡两岸暖风频吹
武力对抗在两岸悄然消失
北京呼吁重启“第三次国共合作”
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第32章 第七次秘密接触
第33章 历史巨人向历史作交代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
蒋经国向历史作交代
“台湾不能在任何人手里丢掉”
第34章 “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铺路
“汪辜会谈”——两岸首次高层对话
第35章 开创两岸关系新未来
参考资料
写在后面的话
《统一大业》试读:一
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这是两位历史巨人难得一见的合影。他们虽是死敌,但某种程度上也惺惺相惜。(历史图片)
那时候毛泽东正在杭州刘庄检查和诊断病情,进行休养。这时,从海峡彼岸传来一条消息:1975年4月5日午夜,中国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因心脏病在台北士林寓所去世。警卫人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起床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泽东听后并没有高兴,相反一脸的凝重。他对身边的人说:“知道了。”此时,没有人能理解毛泽东内心的复杂感情。毛泽东还没来得及将大陆接到邀请的信息反馈过去,蒋介石已溘然长逝。而蒋介石的去世,对于统一大业来说是一个挫折和损失。
另一种描述或者演绎却没有这么简单,而是说毛泽东私下为他一辈子的对手举行了一场个人的、别开生面而又十分含蓄的追悼仪式。
据说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把张元幹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悲怆的古词录音只有几分钟长,反复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泽东时而静静地躺着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
词里写道: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往今来和国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谈论个人恩怨、儿女私情的人。
词的最后两句,原文是:“举大白,听(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念念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的沉重告别。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
未能见到台湾和大陆统一,大概是毛泽东生平最遗憾的事情了。毛泽东自己说过,他一生干了两件大事。没有解放台湾,为他干的第一件大事留了个不短的尾巴,他的遗憾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从1953年起,毛泽东年年都要到海边,年年都要遥望大海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他愤怒“台独”分子远胜于愤怒蒋介石,因为蒋介石也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从进北京城之日始,毛泽东一直耿耿于怀的便是台湾问题,影响中美两国建立正常关系的主要障碍也是台湾问题。他是很想跟老对手一起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在蒋介石先他而去了,他的伤感可想而知。
1949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前往老家溪口拜别母亲的坟墓。此后,他再也没有回来过。(历史图片)
应算是一代巨人的蒋介石走了,他的身后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评价。紧扣本书主题,我们引用他的毕生政敌毛泽东的独特评价:我和蒋介石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中国要统一,一个是中国要独立。
在不同的时期里,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是天差地别的。比如说,1938年,中共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有一个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毛泽东称呼蒋介石是“民族领袖”,是“最高统帅”。毛泽东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这个评价,不是在公开场合讲的,是在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上讲的,因此不是公开场合的吹捧,应该是比较真诚的。同样是毛泽东,到1945年以“新华社发言人”的身份宣布,蒋介石是“人民公敌”。可见,在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比较公允。在“第三次国共合作”呼之欲出的时期,蒋介石却撒手而去,以国事为重的毛泽东悼念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正确地评价蒋介石、国民党,对于建立和发展两岸的和平关系至关重要。
蒋介石在1949年大陆失败后来到台湾,在1950年“复总统职”而为草山主人,如同宿命一般,他自黄埔建军至1949年共二十五年,以后统治台湾恰好又是二十五年。他统治全中国那二十五年的历史功绩,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的评价是:“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仍是在大陆创造的高层机构。这种成就不因内战失败而泯灭,假使没有他那段奋斗,中国可能仍是军阀割据,外强干涉。”
应客观地评价蒋介石的功和过。虽然他曾与人民为敌,但他在结束军阀混战、打击日本侵略者方面的历史功绩,难以抹杀。他仍不失为一位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历史图片)
蒋介石在统治台湾的几十年中,除了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最大的贡献是他从各个方面均突出一个中国的立场。当然,他所指的“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但是,海峡两岸在几个重要方面也存在基本共识,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省,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在国际社会只能有一个代表中国主权的中央政府,台湾不具有“主权”;中国的分裂是暂时的,而统一则是必然的,这是历史潮流,不可违背。
蒋介石有功有过,这里无意对他作出全面评价,但就台湾问题而言,他虽然坚持中国统一,但却对中共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长久冷漠以对,甚至一概斥之为“统战阴谋”“和平攻势”,认为海峡两岸是“汉贼不两立”,足见他的统一只是要他主宰下的统一,要恢复“中华民国”。
在70年代以后,中美走向和解,正是海峡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契机。因为一来人民要求国家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二来美国已难以在海峡两岸统一问题上重重设障,国共双方都握着这把和平统一的钥匙。但当和平统一的机会真正来临时,蒋介石反而提高了对“中共吞并台湾”的警惕,临死前虽有与中共和谈的愿望,但已经不能操作了,使两岸和平统一又失去一次良机。这是他政治生涯的缺陷,也给两岸人民留下了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