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走向民间》王瑞来-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喜欢看书的朋友请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授人以渔,自动获取搜索资源的方法。

《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宋元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科举及第的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做官转为经商、教书、经营田产、出家等,流向开始多元化。书中案例鲜活,史料翔实,作者将宏观勾勒与个案考察结合,展示了宋元变革下社会转型的种种样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作者简介

王瑞来,史学博士,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出版《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等中日文版学术研究和古籍整理著作2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专注于士大夫政治和宋元变革论两大议题的研究。

精彩书评

本书在结构上,既有大笔如椽的宏观勾勒,又有扎实严谨的制度分析,还有细针密线的个案考察,令宋元变革的历史场景有血有肉而可征可信。在表达上,知性睿智的评骘议论,细致生动的人物摹写,跳脱不羁的行文风格,让宋元变革的历史叙事情理兼具而文采斐然。凡持历史的假设是多元开放之见者,可期开卷有益,启悟匪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本书是一部在个案的微观研究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建立跨朝代、宏观论述的典范著作。本书深掘学术界向来较少触及的宋元议题,为宋元明转型之说提供坚实而有创见的新观点,是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兼具、引领开展此一研究议题的开创性论述。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兼职研究员 黄宽重

这是一部读来饶有旨趣的好书。它以江南为基本场景,聚焦社会知识精英——士大夫,讲述剖析诸多生动鲜活的个案,揭示二百年间士人根植乡土、观念变化,以及儒学发展等面向,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笔调清新,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而富有启迪。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前会长 李治安

谨此推荐王瑞来的著作。目前,在中国史学界提出“唐宋变革论”“两宋分期论”“宋元明变迁论”“明末清初分期论”等各种论述时代变化的议题。其中不足之处,则是缺少论述从南宋至元演变的成果。本书运用这一时期多种多样的史料,从“文化史”的视角进行了考察。内藤湖南的历史学尽管论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各种变化,其核心还是一直从“中国文化”的演变着眼的。北宋的文化经由南宋至元是如何发展的,本书正是从“唐宋变革论”的提倡者内藤湖南未能完成的议题入手,展开了精彩论述。

——大阪公立大学教授、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前会长 平田茂樹

本书的亮点是抓住了宋代入元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宋元变革的把手,这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这项研究成果的贡献,让学界对近世中国的审视,不再停留于“唐宋变革论”,而是进一步向下引向宋元至明清的社会转型。这在中国史研究之域,具有引领作用。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龚延明

目录

自 序

绪论: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第一编 科举改官与士人流向

第一章 金榜题名后——“破白”与“合尖”

第二章 士人流向与社会转型

第二编 士人走向民间与根植地方

第一章 “内举不避亲”

第二章 民间士人样相个案观察——杨万里集外佚文考释

第三章 小官僚大投射——罗大经的故事

第四章 科举家族与地域网络——由周必大《曾南夫提举文集序》切入的考察

第五章 写意黄公望——由宋入元:一个人折射的大时代

第六章 管道升的世界——诗情画意中凸显的社会性别

第三编 士人观念变化与社会转型

第一章 “读书不求官”——宋元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观念变化溯源

第二章 两个对立的“等贵贱”

第三章 “乡评不可掩”——时代变革中的南宋地方社会

第四章 从同年到同乡

第五章 科举取消的历史——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第四编 宋元变革与儒学演进

第一章 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

第二章 朱子学何以会成为宋元以后的儒学主流

第三章 蜀道通天下——道学发展史上魏了翁定位申论

并非结语的重申——宋元变革论再阐释

附录: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 A Brief Survey of the Song-Yuan Transition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作为千千万万中普通的南宋士人,罗大经在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后却“排队”待阙了八年才能赴任。而其他无背景的普通士人,有的甚至“大率十年不得一任”。由此可见,在南宋士人金榜题名后,并不意味着就会马上得到官职,前途立刻就变得一片光明,而是艰辛漫长的等待……

——编者按

金榜题名后的蹇涩:进士罗大经漫长艰辛等赴任

我根据江西几种地方志的记载,得知罗大经登进士第在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又根据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余初任为容南法掾”的夫子自道和广西地方志的记载,考证出罗大经的初仕时间为端平元年(1234)前后。

联系罗大经的登第时间,我最初觉得他的初仕时间有些难解。于是我在旧作《罗大经生平事迹考》中写道:“端平元年距罗大经登第的宝庆二年已有八年之久。进士及第,逾八年方授官,于情理上似难说通。因此,尽管《鹤林玉露》中没有反映出罗大经在官容州之前曾任何官,但罗大经做容州法曹掾,当非初仕,而是由他官迁转至此。”

现在看来,我的这个推测是错误的。而造成错误的原因是,由于不清楚宋代,特别是南宋选人待阙授官的困难性,想当然地认为进士登第便会立即授官。《宋史·选举志》载:“绍定元年,臣僚上言,铨曹之患,员多阙少,注拟甚难。自乾道、嘉定以来,尝命选部职官窠阙各于元出阙年限之上与展半年用阙,历年浸久,入仕者多。即今吏部参注之籍,文臣选人、武臣小使臣校尉以下,不下二万七千余员,大率三四人共注一阙,宜其胶滞壅积而不可行。”宋人周煇也写道:“选人改秩,今当员多阙少时,须次动六七年,成六考无玷阙,方幸寸进。戛戛乎难哉!”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则明确记载“侍左选人用六年阙”。所以说,罗大经登第后迟迟得不到注授差遣,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

北宋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讲:“咸平已后,民庶渐繁,时物遂贵。入仕门多,得官者众。至有得替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者。”宋祁也在范仲淹稍前上书,指出当时“三冗”的状况。宝元、庆历年间,还仅仅是北宋中期,仕途已见拥挤。不过,范仲淹所说的“得替守选一二年,又授官待阙一二年”,比起前面引述文献所说的南宋情况和罗大经的遭遇,真是不算什么。南宋入官者如果只有两三年的等待,那简直会喜出望外。

北宋的仕途壅塞,直接遗留给了国土被削去三分之一的南宋,使得南宋的选人入官变得异常艰辛。早在南宋初期的绍兴七年(1137),中书舍人赵思诚就指出:“孤寒之士,名在选部,皆待数年之阙,大率十年不得一任。”如此看来,罗大经进士登第后待阙八年,实在是没有太大背景的士人的极为普通的遭遇。当时,赵思诚还预测道:“将见寒士有三十年不得调者矣。”罗大经生活的时代,又距赵思诚上言的时代过去了将近一百年,有史料表明,赵思诚的预测已经部分地成为了仕途现实。如此严峻的现实,让罗大经不得不另辟蹊径来进入仕途。

——选自王瑞来《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前言/序言

自序:探索宋元变革社会转型的主要面向

20世纪初,日本的内藤湖南从世界史的视野观察中国历史的发展,认为唐宋之间的变化是“中世与近世之间的一大转换”。这一观察,后经其弟子宫崎市定的补充完善,成为影响巨大的唐宋变革论。说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影响溢出了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成为很多人文学科回溯历史背景时进行一般叙述的一个筐,或是作为理论支撑,或是作为门面标榜,统统将唐宋变革论装在里面。那么,这一理论范式,用孟子的话说,是不是可以“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呢?能否像许多论著标示的那样,用以解释中唐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呢?

中国的历史学者,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优良的学术规范,那就是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论从史出。详细具体地检视史料,我们会发现,唐宋变革论难以圆满地贯通解释唐代以后的全部历史走向。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的考察,甚至走到北宋末年,就举步维艰,抵牾尽现了。因此,解释中国历史是如何走入近代、走向今天的,需要转换视角,在坚实的史料支撑下,运用另外的理论范式。

编辑推荐

【本书卖点】

1.虞云国、黄宽重、李治安、平田茂樹、龚延明等宋史、元史学术名家一致推荐。

2.一部宋元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本书深掘学术界向来较少触及的宋元议题,作者提出的“宋元变革”论,发展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主张向下看历史,探索宋元社会转型,揭示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之基础,以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为宋元明转型之说提供坚实而有创见的新观点。

3.以登科及第后的士人命运为切入点,从中窥见宋元社会的转型。南宋时期的读书人金榜题名后,就能马上任官吗?士人在面对仕途升迁难的局面时,该何去何从?对宋元时期的读书人而言,宇宙的尽头还是“编制”吗?经商、教书、经营田产、为吏、出家……士人流向多元化,并引领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4.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兼具。本书在个案的微观研究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建立跨朝代的宏观论述。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变革,从大历史视野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走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5.史料翔实,案例剖析精彩、生动,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通过对杨万里、周必大、黄公望、赵孟頫、管道升等人的命运展开分析,可以窥见他们面对“千人竞渡”“员多阙少”等局面时,为追求仕途升迁而奔波忙碌之窘相。作者的语言细腻流畅,见解独到而富有启迪。

6.装帧设计紧扣主题。图书封面以《十八学士于志宁书赞卷》《南都繁会图卷》为素材,封面中士人形象在主要位置,体现了士人引领社会转型,繁荣了民间的方方面面;而没有全部展露的脸部,则表达了士人流向“变”的不确定,给人一种思考。

【编辑推荐】

王瑞来先生提倡的“宋元变革论”的内涵是怎样的?它与20世纪初内藤湖南提倡的“唐宋变革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官职数量减少,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涌现了大量的科举及第者,但是金榜题名后的士人却不能马上任官,不得不面对升官难、入官时“千人竞渡”“员多阙少”的局面,大量仕途艰难的士人何去何从?对宋元时期的读书人来说,宇宙的尽头还是“编制”吗?士人们是“学而优则仕”还是“读书不求官”?元朝一度停废科举,那些社会精英的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士人精英的多元流向对社会、文化,甚至对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的形成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书一一揭晓谜底的同时,也让您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宋元社会,以及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之走向。

“超然于物表”:黄公望绝意荣势

在科举停废的元代,士人的入仕路径,只剩下为吏一途。相对于南宋以来的科举路艰,元代士人可能会觉得直接为吏更为便捷。黄公望也未能免俗,顺应潮流,“舍方册而从刀笔”加入了胥吏的大军。47岁的黄公望因受累而被捕入狱,对他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官场彻底心灰意冷。留给他的只有归隐林泉,后来皈依全真教。黄公望出狱回到江南故乡,从此,黄公望真正寄情山水,开始了作画生涯。或许该感谢黄公望的仕途艰难,让官场少了个官僚,画坛多了位巨匠。

南宋文坛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也曾经仕途艰难?

杨万里历仕高孝光宁四朝,孝宗称赞他有“仁者之勇”,光宗亲自为他题写“诚斋”匾额,死后赠官为从二品的光禄大夫。然而杨万里的仕途却充满了艰辛。22岁乡举失败,24岁再试,方得取解,但在25岁应试礼部时又名落孙山。不屈不挠,27岁再获乡解,遂于28岁终得登第。登第后,杨万里成*低一级的选人左迪功郎,授以赣州司户参军。不过杨万里还不能立即赴任,待阙两年后才能赴任。32岁的杨万里在赣州司户参军任满,被授以零陵县丞。仕途不顺的杨万里发出感慨:“我岂登名晚,今仍作吏卑。”在零陵县丞任上,杨万里幸运地结识了名臣张浚和他的儿子理学家张栻,从而得以师事张浚,从此,杨万里得以脱出选海。尽管在张浚推荐下脱出选海,但生活上杨万里还一时未能摆脱贫困。他在39岁丁父忧居家时,写下《悯旱》一诗,诗中描述了生活的贫困:“书生所向便四壁,卖浆逢寒步逢棘。还家浪作饱饭谋,买田三岁两无秋。一门手指百二十,万斛量不尽穷愁。小儿察我惨不乐,旋沽村酒聊相酌。更哦子美醉时歌,焉知饿死填沟壑。”

“煞费苦心”提携子嗣亲属的杨万里

杨万里仕途不顺的经历,让他在官场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后,便竭力提携帮助子嗣亲属尽早脱离选海。《诚斋集》中,杨万里为儿子、亲属或者门人请求破白、合尖等荐举状的书信,或是请求关照的书信,以及求得荐举状后的感谢信函,就达100多通。对于并不太熟的人,杨万里要先去信套近乎,往往等到与对方有过两三次通信往复之后,方提出自己的请求。可见杨万里也是煞费心思。为帮助自己儿子求得荐举信,杨万里的信可谓恳切之至,不仅呼唤往事记忆,还援引苏东坡的话,说我儿子就是你儿子,不容对方推脱。“吾儿即公儿”是杨万里在为儿子请托时使用最频繁的一句话。性格倔强的杨万里为了儿子的前程,还不得不硬着头皮求周必大写第一份推荐信来“破白”。在两个儿子分别因此而改官和中铨之后,还写信用了“感焉至骨”这样夸张的表达。晚年的杨万里,身体并不好,右臂麻痹,不能写字,就口述让儿子或女婿代笔写荐举信。以晚年带病之身,写下几百封请托书信,也着实难为了杨万里。可以说,为儿子、亲属或者门人请托,几乎成了杨万里晚年家居的主要事情之一。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读书不求官”有何影响?

“学而优则仕”,读书求官,不只在宋代是主流,甚至也是传统社会的主流,而东坡先生有首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五言诗,诗的开头四句却说:“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诗的意思很直白,也就是说,经营家业谋生计不追求巨富,读书不谋求做官,就像饮酒处于不醉的状态,最为适意。南宋士人地方化的趋势,既模糊了士人与士大夫的界限,也淡化了仕与不仕的意识。与政治的疏离,让苏轼的“读书不求官”获得了更多的共鸣,改变了许多读书人的世界观。比如南宋的士人余芑舒,临终之时不是对子孙交代后事,而是吟诵“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又如,元代文学家程钜夫也吟咏:“读书不求官,为乐得其真。”在商品经济繁荣、地域社会兴盛的背景之下,“学而优则仕”已不再是宋元士人唯一的人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