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952,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想象异域》
内容简介
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作者在阅读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他们在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不寻常的种种现象,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
作者简介
葛兆光,男,原籍福建,1950年生于上海。1968年上山下乡,1968年,贵州省凯里第一中学毕业。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1978年于当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1984年10月至1992年3月,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92年-200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94年6-9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1997年9月-1998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1月-7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2-9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10-11月,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3月至2013年6月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简称IAHS)院长。兼任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又兼任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成员,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古文献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聘教授或研究员、学术顾问。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文献概说: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
第二章 时代背景:十七世纪中叶后朝鲜对中国的观察与想象
第三章 去国怀乡:鸭绿江边的感怀
第四章 吴三桂非姜伯约:从清朝初年朝鲜人对吴三桂的评价说起
第五章 想象异域悲情:朝鲜使臣关于季文兰的两百年遐想
第六章 明烛无端为谁烧:清代朝鲜贡使眼中的蓟州安、杨庙
第七章 大明衣冠今何在?
第八章 堂子或祀邓将军?正月初一所见之大清宫廷秘事
第九章 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
第十章 邻居家里的陌生人:清中叶的朝鲜面对西洋
附录一 朝贡、礼仪与衣冠:从千里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
附录二 十九世纪初叶面对西洋宗教的朝鲜、日本与中国:以“黄嗣永帛书“为中心
附录三 借邻居的眼睛重新打量东亚与中国:有关中国大陆朝鲜燕行文献研究的评述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最初阅读李朝朝鲜的燕行文献,是在2000年秋天写完两卷本的《中国思想史》之后。那时,读这些燕行文献是觉得轻松有趣,因为在里面可以看到有趣的轶闻和失落的历史,其中不少,是在中国史料中难得看到的。这些朝鲜文人到中国来,仿佛旅行者乍到他国异乡,心里注意的、眼里看到的、笔下记录的,可能恰恰是久处此乡者所忽略的,正所谓自家多“异常只当做平常”,换了异域之眼,却往往“平常却当做异常”。乍看到百册之多的异域文献里,有这么多新鲜的轶闻趣事,真是大开了眼界,仿佛当年杜甫说的,“漫卷诗书喜欲狂”。
不过,“漫卷诗书喜欲狂”是杜甫得知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后,有些不知所措的大欢喜,而我漫读朝鲜史料,原本却是为了借助阅读自我放松,最初并没有特别的目的。这种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正如我当年在《阅读的狩猎》—文中写的那样,是最愉快最放松的,“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燕行文献中这些有趣的记载,曾经很让我动心,来撰写一本有趣的书,特别是在刚刚艰苦地写完沉重的思想史两卷之后。那时,随手记下各种燕行文献中的奇闻异事,目的完全是为了“讲故事”。我觉得,现在中国还真是缺少史景迁(IonathanD.spence)那样,既讲故事,又说历史,并且全不是那些所谓“戏说”的著述。
可是,一判L是因为自己根深蒂固的专业习惯,看着看着,思绪又开始惯性地滑入学术轨道,一半儿却是因为阅读这些资料带来了震撼,给人带来重新理解和诠释历史的刺激。为什么?因为在燕行文献中,“中国”对于李朝朝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异国”,“大清”对于朝鲜文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胜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曾经是文明来源的天朝上国,又已经“华夷变态”,充满“膻腥胡臭”的地方。“山川不是陵为谷,风景殊非河异江”,他们在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复杂心态下,近距离观看中国,记录下他们感到“好奇鄙夷惊”的种种现象,他们又在想象异域悲情的情感驱使下,李代桃僵地为大明王朝招魂,处处搜寻大清帝国的种种怪现状,这似乎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近世东亚以及中国,重看东亚与中国的文化史。因此,在2001年以后的七八年间,我辗转从北京、台北、香港,一路读到上海,十年里不由得阅读心态渐渐变化,我不再随意翻阅,专门挑选好玩好看的故事,而是较系统地阅读这些文献,逐渐从趣味转向学术,从故事转向历史。
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与燕行文献中所呈现的近世东亚历史现象,彼此联系在一起,更促使我重新思考亚洲与中国、民族与认同、族群与疆域等等问题。正好这个时期,我从北京的清华大学转到上海的复旦大学,开始组建文史研究院,于是这一思考,就促成了文史研究院的“从周边看中国”命题的提出。围绕着周边如何看待中国,特别是明清交替之后的中国,我用燕行文献为基础,陆陆续续写了好些篇文章,讨论这些问题。只是前后思路不同,问题有差异,风格也参差不齐,这些文章有的发表在严肃的学术刊物上,也有的发表在文化评论或书评随笔类杂志上,现在,把它们编辑在一起成为这部小书,似乎有一些不整齐,只有(从朝鲜)想象(或观察)异域(大清)这一主题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