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一边》李德·哈特-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926,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山的那一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本书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本书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钮先钟,1913年7月生,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编辑、“国防计划局”编译室主任、军事译粹社发行人、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等职。钮教授是著名的西方战略研究学者,其一生对中西方战略的研究,令人敬佩。2004年2月7日钮先钟教授逝世,享年92岁。

精彩书评

如果你是李德?哈特迷,就会知道他有多么喜爱《山的那一边》!这是一部铁杆军事历史迷的必读书!

——亚马逊网站评论

书中一些德国将领的开诚布公令人耳目一新!

——亚马逊网站评论

序言

本书的初版是根据五年前我与被俘不久的德军将领交谈时所收集的资料写成的。自那时起,我又收集了大量新的资料,其中很大部分取自于我在1945年尚无缘相交的德军将领的口述,与此同时,我也查阅了有关档案文件对这些资料进行核实。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有关历史证词直接出自德军将领的口述,并扩充和修订了其中大部分章节,还新加了三章。第一部分是笔者对战事和人物的概述,没作多少修订,只是加了有关古德里安(Guderian)的一章。德军在1940年取得惊人的胜利,当时古德里安只不过是个次级军官,可他对胜利所起的作用却决非那么“次”。

尽管已对拙著进行了充实修正,但笔者仍不敢言自己是在“撰写历史”。撰写二战史的时机尚未成熟,只有在资料更为齐全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这一点。拙著旨在以清晰可读的形式为公众提供有关二战史重要部分的一些不可或缺的史料。要撰写一部大战史,收集对立面的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从“山的这一边”来考察这场战争,不仅眼光会受到局限,历史真相也难免会受到歪曲。


早年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时,我在这方面就
有深刻的教训。仅就战事而言,若对敌方的意图、决
定、资源和策略漠然无知,那么你对任何战役或战斗
的描述必然失真。所以二战一结束,我马上抓紧时机
,借用亲自讯问德军将领的便利,到“山的那一边”
去调查,因为此时他们对战事的记忆尚比较清晰,对
战争的印象也还没受到战后各种见闻和思潮的影响。
许多盟军的将领已经出版了他们的战争回忆录,
德军将领最终无疑也会这么做。但是由于德军将领在
战后长期身陷囹圄,自由受到种种限制,他们的回忆
录出版肯定会有所延迟,有些至今尚未问世。就史料
的出版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缺憾。从另一方面看,自
传的作者往往将自身利益和一己声名看得比历史的真
实性更重。任何国家的政治家和将领在以自己选择的
时机和方式编纂回忆录时,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刻意维
护,对历史的曲解莫此为甚。所以最好能及时对当事
人进行质证,并将他们的陈述与有关资料反复核实,
这样才能更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
我就各种不同的问题向那些德军将领进行质询,
尽可能客观地将他们的回答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取
其精华编纂成书。如果要把那些原始材料全部编纂成
书,不仅卷帙浩瀚,也让读者感到头绪纷繁,因为在
探索真相的时候,要击穿“防线”,最好的办法就是
经常改变切入的方式。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审问者都知
道,在审问时时断时续,声东击西,最易审出原本深
藏不露的事实真相。平心而论,我得坦承在遇到那些
棘手的问题时,这个办法屡试不爽,由此而揭示的一
些史实也使我修正了不少先入之见,尤其是在这些证
言为缴获的文件档案所证实的时候。
德军将领提供证言的准确性和诚信度因人而异,
这种现象世所多见。但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在谈及
军事问题(军事方针是本书探究的主题)时,德军将
领要比大多数世人更为客观。尽管他们的结论往往如
啤酒上的泡沫那样浅薄,他们许多人对事实的精准却
非常执著。1944年参与密谋推翻希特勒的一些德军
将领,就是因为执著于精准和详细记录的习惯而暴露
,并被送上绞架。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执著
堪称价值万分。
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将与之质询的每一个德军将领
的所言所述与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核实。在拙著中有
关他们的陈述,大部分内容都经过反复核实。例外之
处,尤其是存在分歧的证词,书中均加以注明。
德军将领自然有意为他们参与希特勒侵略行径找
出种种借口,当然也并非全无理由。在这一点上,我
要比纽伦堡审判时的公诉人更了解战前的情况。我着
手战后的调研时,也非常清楚他们那些先入之见的错
谬所在。
作为一个军事记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我一
直十分关注欧洲事态的演变,并尽量追踪着德国方面
的种种态势。对我来说,与他们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联
系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的军事著作在德国也颇有
读者,有些德军要员曾亲自把我的著作译成德语。
大多数读过我在战前所写著述的读者都知道,我
曾就纳粹的威胁发出过警示,并坚决反对“绥靖”政
策。早在希特勒掌权之前,我就曾指出种种不祥之兆
。那时我也十分清楚,与德皇时代相比,德军总参谋
部对希特勒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希特勒的侵略计划
,总参谋部的作用与其说是怂恿,不如说是更倾向于
抑制。
这一事实也为缴获的文件档案所证实,戈培尔
(Goebbels)日记也使这一点更为明了,他在日记
中大肆诋毁德军将领,指责他们一向与希特勒和纳粹
的信念作对。
一方面,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另一方面,希特
勒对军队却仍具有相当的迷惑力,加上暴君的警察和
特务系统的严控。而作为爱国者,德军将领又急于保
全自己的国家,这使他们处于两难的困境。对此,现
在应该可以有更深的理解。我在书中对他们的“盲目
”有所批评,但是我也不得不怀疑,在同样的情况下
,要推翻这样一个政权,其他国家的将领能否做得更
好呢?
尽管德军将领屈从于希特勒,但他们在部队尽力
保持军人的尊严,与纳粹的观念时常发生冲突,能做
到这一点堪称难能可贵。许多盟军的战俘也曾为此作
证。二战开始后,我曾走访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经
常有些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向我坦言,那些德国占领
军军官的举止不但与党卫队有别,也比前来解放自己
的盟国将领表现更好。如此口碑当归功于某些德军将
领的举止,尤其是伦德施泰特。
德军将领理当受到指责的是,他们往往对纳粹的
胡作非为置若罔闻,对那些他们自己不愿干的坏事,
缺乏勇气挺身而出加以抗议,虽然也有一些例外。然
而,若不是军事指挥官对希特勒的狂暴的意图巧妙地
不予执行,或至少七折八扣,希特勒那些野蛮的命令
将导致更严重的暴行,被占领国家将蒙受更深重的苦
难。
反抗恶行的道德勇气并非是任何军队都具有的共
性。我曾遇到许多盟军的将领,他们私下对盟军非人
道的轰炸不无遗憾,指出那种策略旨在恐吓平民。但
是我从未见有人胆敢就此公开或正式表示抗议。他们
通常也对盟军的“野蛮行为”视而不见。他们若提出
抗议,其代价至多不过是仕途受挫,而不会像德军将
领那样有性命之虞。
伍尔沃顿公园
白金汉郡
1950年6月

编辑推荐

铁杆军事迷的必读书,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一部独特的二战史,深度洞察德国在二战中的作战细节和军事思考

德国将领眼中的二战,一切大不相同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技术战争最直接的争取,传达战场的真实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