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928,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单身女性》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的对象是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中的女性群体。作者根据“非正式员工”“中年女人的相亲”“生活的艰辛”“护理年老的父母”四个主题取材,采访了与自己同一年龄层、有类似境遇的多位女性:有人明知公司的“努力就让你转正”是谎话,只能靠自我麻木来坚持工作的人;有人生了病也享受不到公司的福利,只能眼睁睁失业;有人找到了男朋友,却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要先为他送终的现实而打退堂鼓;有人追求亲密关系却几经挫折最后放弃,决定与猫为伴度过终身;有人离开原生家庭,领着低保过着有些孤独却又不乏开心的日子;也有人拒绝消费主义裹胁,并在参与工会帮助他人维权的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她们在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中或沉或浮,承受并对抗着日本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有形无形的歧视,也为记录当代东亚社会女性生存现状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证言。
作者简介
雨宫处凛
1975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作家、活动家。曾做过视觉系朋克乐队女歌手和自由职业者,2000年以自传性散文集《人间地狱与天堂》(太田出版/筑摩文库)登上文坛,后以霸凌、自残等亲身体验过的“生存的艰辛”为题材发表著作,2006年起,她开始关注贫富差距、贫困问题,从事该方面的采访、写作和运动,发表了《女性与贫困》(鸭川出版)、《一亿总贫困时代》(集英社international)、《“女性”这一魔咒》(集英社creative)等多部作品。
精彩书评
作者作为就业冰河期的一代人,采访了同年龄段的女性。 我也为自己在工作时对非正式雇佣相关问题的认识不足而感到惭愧,反思自己可能也在无意识中歧视了非正式雇员。 很佩服书中那位曾经工作过200多家公司工作学习到了技能并尝试自己创业的由佳里女士。——日本读者
我开始读这本书,预先做好了阴郁印象的心理准备。但意外的是我反而接触到了很多可能有一天会有用的知识,比如 “有个人可以缴纳的养老金”“工会是干什么的”,以及 “社区综合支持中心”等。 作者卷末与栗田女士的谈话也很让人感到很有希望。——日本读者
刚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那不就是我吗?!” 这很有趣,当我跨过40岁门槛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女性共享的合租屋很有趣,是个解决晚年问题的办法,不过目前我还没有放弃组建家庭的希望。——日本读者
本书中出现的女性形象都比较努力和积极向上的了。但就算她们能干这么多活,在非正式雇佣的工作条件下依然生活艰辛,令人唏嘘。也让我再次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日本读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非正式的就业形式
第一节 以录用为正式员工做诱饵让你卖命
―― 一边服用麻痹情感的药物一边工作的昌美
第二节 单身女性派遣期间生病该怎么办?
―― 来问问因患乳腺癌被终止续约的明美
第三节 从短工到“超级派遣制员工”
—— 历经237家公司,技能提升惊人的由佳里
第二章 40岁女性和“婚活”
第一节 梦想在“老太太公馆”合租屋安度晚年
—— 经历过如火如荼的“婚活”,最后却养起了猫的典子
第二节“等他老了,我愿意为他换尿布吗?”
—— 40岁女性华子的“婚活”纪实
第三章 背负着艰辛前行
第一节“拟态”成功的原心理疾病患者夕蝶
―― 靠最低生活保障费生存,品尝到“普通人”的幸福
第二节 小学毕业的无敌原宅女自由职业者佳奈
——“月入8万日元也完全过得下去”
第四章 当父母需要看护时该怎么办
单身女性应该如何跨过看护父母这道坎
―― 听听“单枪匹马”照顾过母亲的记者田村久美怎么说?
卷末访谈
让“独居”不再意味着孤独
―― 栗田隆子和雨宫处凛的对话
后记
特别鸣谢
精彩书摘
我可是全力奋斗到今天的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容易找到份工作,一点一滴地证明自己,终于感到受到了认可时,已年过30。那段时间根本无暇考虑结婚,一路狂飙至今……心想要不还是去结婚吧,可这个社会却告诉我,40岁的女性已经没人考虑了…… ——前言
我们这代人,总感觉像是被摆在了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的实验台上,从就业冰河期到金融危机,像领跑者一样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处女地上不顾一切地飞奔,苦撑至今。父母辈在40岁前就大多就已得到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注定是奢望。——前言
劳务派遣中盛行一种“35岁退休”的说法,可即便是这类工作,她们依然会努力带头协助他人,为的就是续约。她们根本无暇考虑结婚生子。三十岁左右,她们遭遇了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引发的金融危机,拼尽全力才保住了饭碗。接着等回过神来,已是年近四十。生活中,她们常常会被无心地问及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承受着周围人怜悯的目光。甚至有的中年男性口出暴言,说什么“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应当被削减退休金”。——前言
“真的都是受够了才辞职的。一路隐忍,忍到极限了才辞的职,根本不后悔。一些做正式员工的朋友说我缺乏耐性。我要是毕业后就成为正式员工的话,或许也会这么想。可我在不停地跳槽、经历了各种职场后就有了比较。因为有了比较,才会变得这么神经质,才会变得会让人难堪,性情也变得充满棱角来应对不公。如果正式员工对我可以行使作为正式员工的权力,那我也可以作为派遣工契约工利用自己的权力以牙还牙。我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因为不这么干就不公平。”——第一章
“在食品加工厂这类地方做短工真的是太艰辛了。我还在建筑工地干过体力活,那是在某大型活动结束后,为了拆除现场,我在那里扛过铁管,在黑灯瞎火的地方作业,非常危险,我觉得自己都有性命之忧了。只是干过这些工作后,就感到做这些事的人很了不起。没有这些人,这个世界根本无法运转。我还很尊敬那些保安,不论下雨还是雷电,都回不了家。那段经历使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变得尊敬起来了。”——第一章
“我痛心地反问自己的劳动难道就值这点价值吗。我感到这点回报代表着世人对我的评价。一想到这,就觉得无比沮丧。想来父母在我这个年龄都买房成家生子了。即便现在的境况或许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可我还是很低落,质问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第二章
“我觉得应该把不安的矛头从自己调转向社会。若是针对自己,那就会在痛苦中越陷越深,年纪越大越不堪,最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但我认为这已经不是自己的问题了。现在的社会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相应的回报,你看许多人即便努力工作也终究面临失业。还有我认为我们可以为他人多花些时间,比如参与工会。虽然这有点像我的兴趣爱好,但我觉得这也是份正经的工作。因为我们不能仅仅将有报酬的事视作是工作,不能认为从事有偿劳动才是有出息。”——第三章
前言/序言
前言
四十岁女性的心声
“我可是全力奋斗到今天的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容易找到份工作,一点一滴地证明自己,终于感到受到了认可时,已年过三十。那段时间根本无暇考虑结婚,一路狂飙至今……。心想要不还是去结婚吧,可这个社会却告诉我,四十岁的女性已经没人考虑了……”
这些话出自本书的采访对象之一,一名四十多岁的女性,她在婚姻介绍所做了注册。东京市内的一家不限时畅饮店内,她对我述说了这些烦恼,堪称“发自灵魂的呼唤”。
我从许多四十左右的女性那里都听到过类似的心声。
她们踏入社会时,正值就业冰河期 ,但仍然咬牙工作到现在。劳务派遣中盛行一种“35岁退休”的说法,可即便是这类工作,她们依然会努力带头协助他人,为的就是续约。她们根本无暇考虑结婚生子。三十岁左右,她们遭遇了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引发的金融危机,拼尽全力才保住了饭碗。
接着等回过神来,已是年近四十。生活中,她们常常会被无心地问及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承受着周围人怜悯的目光。甚至有的中年男性口出暴言,说什么“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没尽到社会义务,应当被削减退休金”。可她们原本并没打算单身,也没有始终将埋头工作的职业女性视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她们也不想再维持现状了。
凡此种种,只要是四十左右的单身非正式工女性,听到这些想必都感同身受吧。
从她们那里,我听到了发自内心的诸多不安。
包括三十岁以后逐渐下降的体力,少得可怜的积蓄,以及今后面临的父母的介护问题。还有对自身年迈、生病、孤独死去的担忧。抑或是对是否继续租房的迷茫。我采访的对象中,有的派遣员工还因为罹患癌症而被开除。
“受难的一代”
话说回来,笔者出生于1975年,也是名四十出头的单身女性。到2018年1月,已经43了。
小时候设想过自己43岁时,已经结婚生子,孩子也上了初中。我母亲在43岁时已经育有三个孩子,老大我已经上了高中,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小学。
然而,现在的我还是名单身自由撰稿人,没有孩子。我并没有雄心勃勃地想要单身一辈子,也没下过决心不要孩子,可不知不觉就到了现在的境地。从25岁由自由职业者转为专业撰稿人算起,到现在已经过了18个年头。在出版业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中,我光为了保全工作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包括我在内的四十岁这代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受难的一代”。
我们父母被称作“团块一代” ,我们作为这出生高峰人群的孩子,同样为数众多,经历了残酷的学业考试竞争。当我们踏入社会时,又恰逢泡沫经济骤然崩溃,开启了九十年代漫长的就业冰河期,许多同辈人都无法成为正式员工,只能作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派遣员工,想着姑且熬过这段不景气。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放弃了升学的念头。1994年,19岁的我成为了名自由职业者。
然而,本以为不久之后就会恢复的经济形势,却迟迟不见复苏的迹象,1997年的山一证券倒闭和北海道拓殖银行破产更为经济前景笼上了一层阴云。裁员浪潮席卷全国,次年的1998年日本自杀人数首次突破了三万人。
在低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为了能根据效益灵活调整员工数量,转而开始更多地招录非正式员工。随着劳动法逐渐放宽雇佣限制,至2000年代,非正式工雇佣比例突破三成。而现在,非正式工占比已逼近四成。这股浪潮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四十岁这一年龄段的人。
恰逢“失去的二十年”
令人忧心的是,这“受难”的状态现在仍在持续。
“失去的二十年”用以指代二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而现在四十岁这代人,从他们踏入社会的二十岁算起,恰好和这二十年的时间重合。
入职、立业、结婚、生子、贷款购房等人生大事恰恰就集中发生在二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时期。而对现在的四十岁这代人来说,这宝贵的二十年和“失去的二十年”正好重叠到了一起,不少人都和就业、结婚、生养子女这些一概无缘。
由于刚毕业就碰上就业冰河期,那些原本将非正式工作为权宜之计的男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甚至许多人都始终拿着最低工资,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不仅小时工资和二十多岁时没多大变化,而且由于体力的下滑,年岁的增加,也不乏收入减少的例子。这样一来,就根本无心考虑结婚生子了,更何谈贷款买房。这些父母辈在四十岁前就大多就已得到的东西,对于这代人来说,注定就是奢望。
而且让这些时运不济的人颇感辛酸的是,同代人中成为正式员工的安定阶层却大部分已达到了和上代人相当的生活水准。
“别把一切都归因于经济低迷、时代和社会,某某人不就成为了正式员工,事业顺风顺水,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繁忙的工作之余不还积极投入育儿吗”,“某某人不也工作后和同事结了婚,生了孩子后现在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育儿事业两不误,听说前阵子还买了高级公寓不是”。
可以说,这种将生活困窘的责任都归结到自身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植根在了这群人的内心,毋庸他人提醒。
而四十岁的这代人中,女性现在还碰到了育龄上限这道新的壁垒。
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因为虽然少子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重视,但在这“失去的二十年”中,并未针对现在四十岁这代人出台过任何积极的结婚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和00年代,这些在日本第二波婴儿潮出生的人们本该迎来了育龄,但日本社会的少子化现象反而在这些年日趋严峻。
就这一问题,许多人都将原因归结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结婚意愿的下降”等当时年轻人价值观的变化,然而,我却从周围人那里听到不少“曾经/现在想结婚”、“曾经/现在想生孩子”这样的心声。真正成为壁垒的,仍然是经济问题。因此也就导致了许多女性临近育龄上限时开始投身婚恋活动,但对她们来说,这条路上却布满了荆棘。
四十岁人群相关数据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四十岁这代人的相关数据把。
首先是四十龄女性的未婚率。日本201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35~39岁人口未婚率为23%,40~44岁人口未婚率为19%。和2005年的人口普查相比,两者分别上涨了5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的非正式雇佣率。
2017年,日本全体人口的非正式雇佣率为37.3%,其中,35~44岁壮年的非正式雇佣率为28.6%,接近三成。然而再细究下去,其中男女的比例差真是让人哑然。根据2017年的劳动力调查,35~44岁男性非正式雇佣率为9.2%,而同年龄段女性该比例却高达52.5%。顺带补充一句,女性非正式工中,年收入不满100万日元的要占到44.3%。
横滨市男女共同参画推进协会的网络调查显示,35~44岁的单身非正式雇佣女性中,近7成年收入在250万日元以下。可见非正式员工的年收入很难突破300万日元这道坎。
国税厅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现象——2016年非正式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72万日元,其中男性为227万日元,女性为148万日元。而日本的贫困线为年收入122万日元,因而女性非正式工的收入仅比贫困线高出了26万日元,真可谓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了。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女性非正式工中,多数都是打零工的家庭主妇之这类不用自立谋生的人,或者有许多都是夫妻双职工。然而2015年的劳动力调查却表明,35~44岁的单身女性中,非正式工占到了了41%,也就是说四十岁单身女性中有四成都处在不稳定就业的状态。
考虑到女性非正式工的平均年收入,单身的生活想必是紧巴巴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只能和父母同住。山田昌弘在《逐底社会》 中指出,日本35~44岁人群中,约有300万的单身人口和父母同住。山田把这个人群取名为“中年单身寄生者”。
在这些中年单身寄生者中,失业的约占一成,非正规就业的占二到三成。
这些人的父母大约为60~70岁。照此下去,他们很有可能来不及自立就要面临父母的介护问题了。到时,有的人也许就会因为要照顾老人而离职。
据说日本每年因照料父母而离职的人多达十万人。政府针对这一现象制定了“介护零离职”的方针,但2012年日本总务省的《就业构成基本调查》显示,因老人的介护问题而离职的有八成是女性。身为单身女性,而且又和父母同住,那所有家庭成员和亲戚都很有可能将她视作“介护主力。”再加上是非正式员工的话,亲戚中肯定会有人建议她辞职。
然而,诸位是否清楚要照看一名高龄老人需要花费多少钱吗?答案是:546万1000日元。生活费还不包括在内。而且老人的护理期平均长达4年11个月。将近5年 。
到了2025年,所有的团块一代都将成为高龄老人,日本将迅速迈入超高龄社会。我作为这团块一代的子女,父母的老去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或者说可怕得如同一枚定时炸弹。而我的同辈中,已经有人开始了照料老人的生活。
租房审查未通过
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剧了我的不安。
那就是我没通过租房审查。
房产公司的青年职员向我说明了其中的理由——可能因为我是自由撰稿人,收入不稳定。不仅如此,作为单身女性,能作为担保人的只有我父亲。然而,虽然我父亲还在工作,但当时他已经年过六十五。房产公司告诉我,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被认可为担保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自由撰稿人、单身女性、父亲六十过半——集此三重“不利因素”于一身的我连房子都租不了,毋庸置疑,这样的现实瞬间就为我今后的人生蒙上了不安的阴云。
至今我一直都还算努力地在工作,也自以为是一名独立的单身女性。然而,就因为“父亲上了年纪”这一无可改变的事实,却使得我遭遇了租房困境,还及不上我做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因为那时,我父亲还年轻。这件事使我深受打击。
最后,我虽然勉强租进了另一套房,但像我这种自由撰稿人,若是不通过担保公司就无法获得租房资格,所以每月除了租金以外,还要额外被担保公司收取7000日元以上的担保金。就这样,像我这类人还得为自己的“社会信用度低下”埋单。
处女地的领跑者
我们这代人总感觉像是被摆在了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的实验台上。
我们父母这“团块一代”中,终身未婚的是极少数,男性为9%,女性为5%。
但在未婚率走高的今天,对于四十岁这代单身群体而言,父母的生存方式已无法复制,也无法成为参考。而且放眼整个社会,很显然种种制度都把四十岁单身女性群体排斥在外。就拿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制度来说,明摆着就根本没把“单身的中年女性”考虑在内。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像是群领跑者,在前人从未涉足过的处女地上不顾一切地飞奔。泡沫经济崩溃后,社会阶层剧烈分化,我们在这大环境中摸索试错,弄得满身疮痍但仍姑且幸存至今。
另外,我们这代人在十多岁的时候还面临着校园欺凌的问题,也率先通过拒绝上学、宅家、割腕自残等方式,将“生活的艰辛”暴露于世。
经历了这些的四十岁女性,究竟是如何生存至今的呢?本书记录下了她们的生存历程,也将成为一本珍贵的证言录。书中登场的四十岁单身女性非正式工的经历倘若能成为“生存”范例,那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下一代大有裨益。
本书若能对你有所启迪,便觉欣慰之至。
编辑推荐
“不结婚是我们的错吗?!”
所有努力 只为走完“普通”的人生
日本冰河期就业世代女性群像
浮沉于时代洪流的真实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