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914,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目光》
内容简介
《目光》是一本医生的沉思录,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启示录。书中包含了陶勇从医二十年来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死的看法,对人性善恶的思辨,对放弃与坚守、少数与多数的选择,对医患关系的审视……
他的文字就像是他的手术刀,将人间种种悲欢都精准而细腻地在窄小的纸面上铺开、沉淀,他想治好每个人的病,也想医好每个人的心。
虽然被伤事件迫使他的人生转变了方向,但是他一直坚持的以仁心做事的信仰,从未改变。
他说:“初心放在z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他的目光依旧笃定,步履从容,心性坚韧,他相信希望的力量,相信爱可以治愈世间一切的苦难,相信每一双眼睛的背后,都是光明。
作者简介
陶 勇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眼科学博士。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葡萄膜炎与眼底病专家。
李 润
原名李光辉,山西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曾任TCL集团、华孚集团品牌总监,“80后”新锐后现代作家,歌词创作人。
精彩书评
一个有真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
——周国平
人性复杂,善恶总在一念之间,陶勇所呈现出的通达与大智慧,绚烂夺目。他的眼里有光,是因为他眼中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有信仰的人。我永远为这样的人热泪盈眶。
——倪萍
陶勇医生的故事,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该用抗疫的态度来面对暴力伤医。
——白岩松
《目光》一书,实为一名眼科医生对人心、对世界的观察与所悟。拳拳之心,切切之情,让人动容。思维之广,远见之深,让人惊叹。
——贾平凹
这本书讲述的其实不仅仅是陶勇医生的职业故事,正如一个瞳孔里可以看到一片宇宙一样,这本书里也有一个宇宙。关于生死、善恶、坚守、初心,甚至孤独、幸福……从生死场走过的陶勇医生会又一次刷新你对他的认知!
——孙俪
目录
01.缘起:至暗时刻
既然决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这个准备我是有的。
02.善恶的相对论
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
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
03.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
04.热爱,自有万钧之力
这里充满着病痛、难过和焦虑,但这里也同样生长着爱和希望。
05.所谓少年气
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走这一遭。
06.苍生大医
我走的路没有那么容易,我要打的仗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面对内心那点点滴滴的退缩和怀疑。
07.1%的世界有多大
学这么多年医,不救人,那还有什么意义。
08.暗黑王国的小小人
希望是唯一价廉而有效的可以对抗人间疾苦的方法,它是俘虏的自由,病人的健康,乞丐的财富,极寒中的暖阳。我坚持医学,不仅源于热爱,更是想给更多盲人希望,让那些对我心怀期待的人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而努力。
09.那些不为人知的力量
坚强,不是经受一次打击后站起来,而是经受无数次打击后,还能站起来,仍然微笑着告诉生活,放马过来吧。
10.上善若水
相信他人的善与世间的善,同时保持自己的善。
11.世界是怎么来的
“你长大想做什么啊?”
“当科学家。”
“为什么?”
“我喜欢,想知道世界是怎么来的。”
12.认知与接纳
接纳自己,不仅仅是接纳自己的天使,
还应包括魔鬼。
13.沉默如雷
孤独的价值是不能忍受孤独的人难以体会的。
14,。月亮与贝壳
掌握它,它就是武器;被它掌握,人就是奴隶。
15.北京,北京
我无比想念小胡同里的豆浆油条,三环上的300路大公交,闹腾的学生宿舍,还有中关村沸腾的车水马龙。
16.四十不惑
别迷茫了,汤要凉了。
17.从春游到溺水
幸福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幸吗?
我觉得是麻木。
18.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至少你还有呼吸,有心跳,有意识,你可以选择去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身体,爱周边的人。
19.未来可期
所有的技术和制度都只是手段,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从内心深处践行“以人为本”。
后记1 天下无疾,医护卸甲
后记2 那个叫陶勇的人
文摘
善与恶,在我看来就是人性中的两个面,像枚硬币,人生下来就具有这两种特质。善让我们去爱,去付出,去帮助,去成就;而恶让我们去恨,去嫉妒,去索取,去伤害。
善与恶是相对而论的,完全的“善”将会让人变得软弱,完全的“恶”会将人推向地狱,只有将“善”与“恶”的标准与底线确立,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自我。于我而言,我选择不将自己埋在仇恨里,并不是我“善”,而是我清楚地知道,我不能用他的“恶”来“恶”自己。如果我将仇恨埋在心里,那么我势必会生出报复、怨恨的心理,那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的折磨。
但我不会对他“善”,就如媒体采访我时间:“如果重来你还会为他诊治吗?”我的回答是绝对不会。医生也是人,医生将善良作为品格的基石,但不能是佛陀,以肉养虎,以善待恶,那么无形之中是助长了“恶”的势力。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法律应对“恶”给予惩罚,人们应对“恶”给予抵抗,那么才有可能实现“善”普天下,我希望我是最后个被伤的医生。
这件事给我更多的思考是,我的“善”是否足够博大,或者深沉。我曾经一度以为只要我全心为患者医治他的痛苦,那么我就做到了心中的“善”。然而,当我躺在CU病床上听到歹徒是他时,我除了巨大的不解外,还有一份自我怀疑:我医治了他的眼晴,却没有医治他的心;我了解了他的病情,但没有了解他的人生。如果我当时能体会一下他的处境,给予正面的开解,是否就会化解了这股恶气?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马走坡,虽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为善,从来不是件易事,不仅要坚持善良的初心,同样也要有明智的头脑以及机智的行动。从这一点来看,我的“善”在他眼里并不是“善”而是伪善,那么我就缺乏了明智。我希望在我未来的从医道路上,我能多一些智慧,辨识善恶,以机智的行动去从善。
疗伤这段时间,我决定放下这件事和这个人在我身上做下的“恶”,我想用我这段惨痛的经历换取更多人的注意。如何以“善”待“恶”,就是让作恶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应受的惩罚,促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让“恶”无处发作。
而“善”是对自己,我想用我做个例子,让大家看到,外界对自己已经够“恶”,而自己要对自己“善”,这样才能让自己活在阳光下。
所以我决心要继续致力于公益,不仅是因为那些盲童可怜的命运让我同情,更多的是我想聚集更多的“善”,彼此成就。公益之路非常艰辛,我需要面对太多的质疑、冷眼和不解初心放在最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一一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