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833,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破译”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作者简介
仇春霞:西南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工笔画学会青年艺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专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播,手工艺品创作者。著有《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新疆美术理论(1949—2009)》;编著有《画论备要》《书论备要》等。
精彩书评
《千面宋人》讲述了很多个“别人”的故事,有人家世富贵,却一生坎坷;有人出身贫贱,却出将入相;有人身负奇才,却不得重用;有人平庸无奇,却富贵终老。命运的玄机究竟在哪里?我们如何才能“全身而退”?《千面宋人》可以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林木(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委员,全国美展评委)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同时具有学术性、史料性和故事性的专著。本书经过历史性的钩沉与论述,成为记叙历史的另一种式样和格式,或者说一种体例。这种体例形式既不同于《史记》纪传体,亦非《资治通鉴》编年史,也不是历史随笔与评传,而是通过信札寻绎其所记内容的前因后果与背景,在条分缕析中展现主人翁的事迹和生平,之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来,论述清晰,简明扼要,言之有物。作者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深情,与书中人物同悲喜、共进退的笔调,娓娓道来……
——曾来德(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仇春霞博士用最经济的笔墨为读者展现了现存数百封宋人书信中的人生百态,及其背后的历史风云、文坛轶事;同时,也让我们随着书中经常变换的视角时时读到她的个人评价与感触。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又独一无二的研究,必将引起各领域广大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刘墨(文化学者、艺术家)
目录
1 / 自序:一本夹有私货的宋人命运浮沉录
请 战
002 / 范仲淹在战场的那些年
014 / 逢君莫说当年事
024 / 没有无数个余靖,哪有北宋文人的风雅
032 / “游击战”名将
043 / 宋辽谈判与蔡京的痔疾
049 / 私下拉拢岳飞管用吗?
054 / 岳将军,请警惕皇帝的低姿态
061 / 名将落魄之后
072 / 岳飞的最后一个春天
080 / 一个拯救了南宋的小文官
为 官
090 / 一位有政治觉悟的书法家
112 / 亭台楼阁里的政治情商
128 / 被压制的宰相
138 / 司马光与恩师庞籍
148 / 宰相世家里的家贼
160 / 何人朝堂当众怒斥宰相
167 / 苏轼与章惇的恩怨情仇
177 / 沈家三兄弟三种人生
188 / 艳福不浅的李之仪
200 / 蝗灾与变法哪个更祸害?
205 / 蔡京书信里的小心机
216 / 乱世长寿人—孙觌
226 / 一生“不欺”的状元王十朋
治 学
234 / 降臣徐铉的晚年
242 / 一般人混不进的小圈子
252 / 你的格调配用澄心堂纸吗?
262 / 笔芯之死
272 / 一条赠墨成就一位收藏家
286 / 老来得志的苏洵
302 / 黄庭坚的患难之交
310 / 米芾的晋帖情结
通人情
324 / 善于经营人生的“李西台”
336 / 范仲淹的伴手礼
344 / 山药在北宋这70 年
352 / 跟着蔡襄上京城
378 / 上下级的君子之交
389 / 蔡襄是如何应酬皇亲的?
399 / 玩物不丧志的唐询
408 / “段子手”苏东坡怎样向文同求画
430 / 苏轼被宝月缠上之后
444 / 苏轼和陈季常的友情
462 / 宰相张商英的三位朋友
470 / 日本刀与河豚
了生死
478 / 不想和开封说再会
486 / 欧阳修人生剧终
494 / 苏轼为何送一担酒作为丧礼?
500 / 苏轼斗赢痔疾之后
506 / 东坡临终
518 / 多数书法家的同一种死因
526 / 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534 / 参考文献
538 / 后记: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精彩书摘
宋人的命运千人千面,没有人能如愿以偿地善始善终。可是,终究还是有人在命运的滚滚洪流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不仅免于沉沦暗流,还有机会看到满天的星斗。(自序P11)
要窥探一个人的秘密,私信无疑是个好东西;要了解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利害,私信更是个好东西。翻开这本书,看到的是“千面宋人”,照见的是千疮百孔的自己。 (自序P3)
看不见血淋淋的战场,天下就太平,所以宋代给人的印象是精致的典雅,平日里消遣的是“四般闲事”。其实宋代文人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或者可以说相当“内卷”。即使像仕途相对平稳的司马光,最后也被神宗“软禁”了15 年。(自序P9)
这封信的大意是:自你奉命去平叛,日子一天天过去,无法经常给你写信我深感抱歉,之前你的信使我对你的情况有所了解。最近听说侬智高在西南起兵,你上书朝廷请求抓捕侬智高,这真是一件好事。欧阳修、孙甫都已经留在京城了,王素很快也要来了。我已经请求去泉州就职,很快就要离京了。现在才智枯竭,头脑发昏,也处理不了国事了,就打算回家奉养老母亲,其他也做不了什么。春天来了,注意饮食,照顾好自己,不多说了。 余靖和蔡襄都曾在“庆历新政”期间任谏官,是多年的同事和好朋友。北宋庆历年间著名的“四谏”包括余靖、王素、欧阳修、蔡襄,他们年龄相近,其中余靖年纪最长,也是被打磨得最狠和生命力最顽强的一位。与风雅的欧阳修和蔡襄不同,余靖的生活是很单调的,除了谏言时声色俱厉外,一般情况下都是沉默寡言,工作之余偶尔喝喝茶,不好行乐。他文集里的诗歌基本都是送别诗,所写的文章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千年之后的今天读来仍能感觉他像一头负重的耕牛。(没有无数个余靖,哪有北宋文人的风雅P26)
南唐三代皇帝都是才气逼人的艺术家,甚至部分后宫嫔妃也不例外,他们对笔墨纸砚的品质追求是不计成本的。南唐存续只有42年,却出现了一些后世无法企及的好东西,比如澄心堂纸、李超墨、诸葛笔。南唐灭亡后,这些东西也逐渐没落消失了。安徽泾县一带自古以来就盛产水稻,当地人从稻草秆里发现了它们纤维的秘密,然后通过非常复杂的工艺将稻草秆变成了宣纸。南唐后主李煜为了满足自己的文艺爱好,专门定制了一款宣纸,取名“澄心堂纸”。南唐灭亡后,这款纸的制作工艺也失传了。北宋文人们发现李煜留存的那些纸后,惊叹不已,奉为珍宝,并开始仿制。书法家蔡襄就曾多方请人仿制,他有一封信就是专门谈这个问题(即《澄心堂纸帖》,图94),此信文字如下。(你的格调配用澄心堂纸吗?P252)
山药在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食物,但在北宋以前,它只是荒山野岭间的一种野草,人类对它的记载也仅限于少量医书。直到北宋早中期的某一段时间里,“山药”这个词才频繁出现在御医们的笔下。而惊现于士大夫眼中则始于一次“宰相带货”,山药的知名度也因此迅速提升。在文人士大夫圈子里,山药甚至成为一种雅物,种植山药、送山药礼、喝山药酒、吃山药点心都成为雅事。(山药在北宋这70年P344)
蔡襄是仁宗很信任的大臣,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听闻仁宗驾崩,他极为难过,作了一首长诗缅怀给予他无限荣光的大领导,其中有这样几句:“往事时兼远,孤臣泪独横。晨兴西向久,凄断老年情。”1这年十月,仁宗皇帝下葬,蔡襄肯定是要参加葬礼的。仁宗的陵园在距开封城一百多公里外的永昭陵,蔡襄身体本来就不好,这一来回折腾,就越受不住了。蔡襄回来后,家人跟他讲有人送新茶来了,蔡襄在得知送茶人是谁之后,就明白对方这是在跟他“催货”呢!蔡襄回了一封信(即《扈从帖》,图155),文字如下。(蔡襄是如何应酬皇亲的?P389)
范仲淹留下了好几卷墨迹,他在起首写自己的名字“仲淹”时,都是写得小小的。字间距相对比较平均,字体比较宽博却又有点收敛,结尾的称呼非常周全。看范仲淹的字就会想象一位个头比较高大,行步中正,满脸诚实的人。(后记P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