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梭罗-epub、azw3、pdf、mobi、txt免费下载电子书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825,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瓦尔登湖》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用澄澈的思想和文字告诉我们“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梭罗远离喧嚣,在瓦尔登诗意秀美的四季景色中,过着极简的生活,不断地思考如何生活才能离自己的心灵更近。他用文字树立了一根真实世界的标尺,让后世就知道,假相和幻景屡屡泛起的洪流到底多深。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哲学家。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1841年后转为写作。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强调亲近自然,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提倡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著作包括《瓦尔登湖》《非暴力抵制》《河上一周》等。
仲泽,甘肃武威人,兰州文理学院教授,从事语言教学研究及翻译。译有梭罗作品《瓦尔登湖》《四季之歌》《夜色和月光》,正在进行英国古典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全译工作。

精彩书评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

仅凭这一本书……梭罗就超过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罗伯特.弗洛斯特

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
——苇岸

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作;
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
一本神圣的书。
——梭罗研究专家哈丁

目录

还原梭罗
简约地生活
我居于何处,又因何而生
阅 读
声 音
远离喧嚣
访 客
豆 田
镇 子

柏克农庄
更高的原则
禽兽比邻
室内取暖
昔日的居民和冬天的来客
冬日的动物
冬日瓦尔登

结 语

精彩书摘

结 语

医生会明智地建议病人更换空气和环境。感谢老天,瓦尔登湖并非整个世界,七叶树不会在新英格兰存活,这里也绝少听到嘲鸟的鸣叫。野雁比我们更像世界公民,它会在加拿大进早餐,在俄亥俄州用午餐,夜间则会在南方的池沼梳理羽毛。即便是野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紧跟季节:先在科罗拉多州收割牧草,然后应召前往黄石公园那边葱绿更甚、肥嫩有加的草场。但我们却在考虑,若将农田周围的篱笆拆去,而垒成高高的石墙,我们的领地便会就此圈定,我们的归宿也就有了着落。如果你成了镇上的文员,今年夏天非但不能去趟火地岛,反倒可能会去火地狱。宇宙比我们眼中寥廓浩渺。

我们该像好奇的乘客那样,从船尾的栏杆频频张望,而不要学愚蠢的水手,在出航时一味撕扯麻絮。地球的那端只是跟我们相似的人家,我们不过是在兜着一个巨大的圈子航行,而医生也只能给皮肤病开列药方。有人为了猎取长颈鹿匆匆赶往南非,但是,那肯定不是他应该寻求的猎物。即便能够猎取长颈鹿,请问,又有多少时间供他如此开销?山鹬和旱獭照样可以提供不错的消遣。然而,我相信,对自己开枪才是更高级的游戏:

请将眼睛向内关注,你将发现

你的心中还有领地成千上万

未获开发,那么游览其间吧,

成为研究家庭宇宙学的专家。

非洲算什么?西部又能说明什么?难道我们的内心在地图上还不是一片空白?如若有所发现,纵然像探知的海岸那样标为黑色亦属枉然。难道我们该探索尼罗河、尼日尔河、密西西比河的源头,而或环绕美洲大陆的西北航道?难道这就是人类最该关注的问题?难道唯有弗兰克林一人失踪,致使妻子牵肠挂肚,急于寻找?难道格林奈尔先生会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是做你自己溪涧和海洋的蒙哥·帕克、路易斯、克拉克和弗洛毕舍吧,在你自己高纬度的地方探险—若有必要,满载罐头肉食作为给养,然后将空罐子摞得天高当作信号。难道发明罐头就是为了储存肉食?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内心新大陆和新世界的哥伦布,为思想,而非贸易,去开辟新的航道。每个人都主宰着自身这方领地,与之相比,身外世界纵如沙皇的俗世帝国也只是一方弹丸之地,只是冰雪遗漏的一处山丘。然而,有人就会无视自我而成为一个爱国者,去做一些因小失大的牺牲。他们挚爱将成为自己坟墓的土地,却漠视依然在为肉身赋予生机的精神,爱国情绪成了盘踞在他们脑子里的一条蛆。南海探险若非间接地认可这一事实:在精神世界里存在着大陆和海域,人人都是其地峡和入口,只是自己尚未探究;若非借以说明:与孤身探究那片隐秘的海域,与探究自身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相比,由政府出资提供航船,五百男子和孩童给予辅助,历经寒冷、风暴和食人族的考验,长达数千英里的探险倒显得轻而易举— 若非如此,则这次仪式炫惑、耗资甚巨的探险又有什么意义?

Erret,et extremos alter scrutetur Iberos.

Plus habet hic vitæ,plus habet ille viæ.

任他们游浪,去审视域外的澳洲土著,

我在领悟无尚的道,他们在不停地跑。

……

前言/序言

还 原 梭 罗
仲 泽

亨利.戴维.梭罗,生于一八一七年,美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美国“文艺复兴”的中坚人物和美国精神的奠基者之一。
梭罗于一八三三年入哈佛大学,受教于当世的精英,一八三七年毕业,毕业后曾跟兄长约翰创办学校。一八三九年,两人曾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泛舟而游,这段经历他后来写成《河上一周》并于一八四九年出版。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那天,梭罗移居瓦尔登湖畔,直至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结束,这段经历产生了著名的《瓦尔登湖》。回到康科德之后,他曾替师友爱默生照料过一年的家务。一八四九年到一八五三年之间,梭罗曾有过几次短暂的旅行,这为他故世后出版的作品提供了素材。一八五四年,经过他七易其稿精心结撰的《瓦尔登湖》得以问世。此后更多的时间,他依然僻居于康科德的狭小天地,从事土地测量、铅笔制作以谋生。与此同时,他致力于其他作品的撰写和文稿的整理,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日记,这成了他作品的主体。
一八六二年,梭罗因肺病辞世,终年四十五岁。
梭罗因为在瓦尔登湖畔的经历,被时人目为异端,而被后世“誉为”“隐者”。然而,这是莫大的误解,尽管爱默生在梭罗没世后就明确地予以批驳,梭罗自己也曾说:“我当然不是隐士,若有必要,我可能会安坐在酒吧间,并且比屁股最沉的常客坐得还久。”但是,作为“隐者”的梭罗却是留给广大读者的主导形象,甚至,让人惊讶的是,这位清教徒式的思想家不时被误解为模山范水的小资人物。

中国隐者总是高蹈方外、餐霞饮露,他们终老泉林,了无烟火气息。纵然将梭罗归为隐者,他也绝非这种形象,他在流连自然、沉吟山水的时候,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时代,更没有忘却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反省和批判。在《瓦尔登湖》的叙述中,不时见出他振聋发聩的社会批评。
一八四五年春天,梭罗便开始在湖畔营造小屋,他在书中详尽地开列了所有花销,除去自己的人工外,建房成本为28.125美元。由此引发了他关于房屋无比丰富的思考。
他在第一章《简约地生活》中说,“连空中的飞禽都有它们的鸟巢,狐狸则有自己的洞穴,野蛮人也拥有各自的棚屋,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却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所。在文明尤其普及的重镇和都市,拥有自己住所的人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一套普通住房的价格差不多需要八百美金,即便一个劳力不受家庭拖累,要攒够这笔钱也得花上十到十五年时间——将一个男人一天劳动的经济价值估为一美金,因为考虑到如果有些人挣得多,其他人就会挣得少——因此,在他挣得自己的那间‘棚屋’时,势必已经耗掉了大半生命”。而更加深刻的原因却是:“一个阶层有多豪奢,另一个阶层就有多贫穷,一边是宫殿,另一边是救济院和‘沉默的穷人’。”他说那些身居陋室的人“因为寒冷和痛苦,蜷缩身子已经成了一种长期的习惯,以致无论老少,其形体就永远那样缩着,肢体和官能的发育因之遭到了抑制”。因此呼吁:“正是这个阶层的劳动成果使我们这代人显得卓越特出,对他们的处境给予关注绝对说得过去。”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托马斯.莫尔思考的余绪,也是宋人“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的描绘在十九世纪美国的写照……因此,提到金字塔的时候,他愤慨地说:“如许之多的人(按:奴隶)挥霍生命,备受屈辱,在给某个野心膨胀的蠢货建造金字塔作为坟墓,若将这蠢货投入尼罗河淹死,然后抛尸喂狗,才算聪明勇武。”
随着对慈善事业的批判,他的锋芒指向了普遍的不公:“有人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奉送于穷人,可能恰是此人不遗余力地制造了苦难,却又在不遗余力地徒然施救。”这番思考以严厉的质问结束:“你吹嘘什么将十分之一的收入献给了爱心,或许,你应该如此支配那其余的九份然后收场。到头来, 社会仅仅收回了十分之一的财富—这应该归功于因占有而得以彰显的慷慨,还是政府对公道与正义的怠慢轻忽?”
跟其他思想家一样,梭罗认为,文明社会是文明公民的作品,而文明公民又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文明公民的培养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然而,当世的学校教育又是如何?他拿自己曾经就读的哈佛大学开始了讨论。
“剑桥学院(按:现在的哈佛大学)的一间学生公寓比我这间小屋大不到哪里,而仅仅是年租就得三十美元,且不说这家公司还要在一个屋顶下修上三十二间毗连的房屋取利。”在他眼中,大学成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除了生命的艺术,什么都会传授,什么都会实践—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世界,从不用他的双眼;研习化学或力学,而不知道面包如何烤制,如何挣得……”关于所受的教育,他说:“我在离开学院时震惊地获知,我居然精通了航海术!”而研习经济学的学生,“就在他阅读亚当.斯密,阅读李嘉图,阅读萨伊的时候,却将父亲拖入了无可挽回的债务泥淖”。
社会的荒谬和不公背后,是赤裸裸的罪恶。
他在第八章《镇子》中写道:“有天下午,我去镇子上到鞋匠那里拿鞋时被捕入狱,原因我在别处曾经提及,只因我没有为政府纳税,只因它在参议院议事厅门口像倒卖牲口那样倒卖男人、女人和孩子,只因我不认可这样的权力。”这是对蓄奴制度的强烈憎恶。奴隶竟成了天经地义的商品,正如他所说:“我几乎无须拿南方各州的那些劳力来说事,他们为本国提供了大宗的出口产品,而他们本身也是南方的主要产品。”
上述引文中“原因我在别处曾经提及”,指的是他的另一篇名作《非暴力抵制》。他曾经为反抗蓄奴制的斗士约翰.布朗奔走呼告,且撰文声辩。梭罗关于社会变革的这种态度影响了一大批人,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人,也为人类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另一种值得思考的途径。

……

编辑推荐

仲泽译本,诗意译笔,古朴雅致,信实优美,还原梭罗其“神”
授权收录新英格兰本土木刻版画艺术家托马斯.内森的近20幅经典黑白插图作品,再现梭罗心灵归处的万物风景
全手工布脊精装典藏本,简约古雅,汉译梭罗文集的珍藏之选
特别收录译者仲泽的导读长文,全面解析梭罗丰盈的多面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