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站不提供下载链接,需要本书电子版的朋友关注公众号:【lennylee的碎碎念】(lennyleede),首页回复:2761,或者书名,自动弹出下载地址。
《过劳死:这份工作比命还重要?》
内容简介
“过劳死”一词发源于日语,最早从1980年代开始就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今天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
工作太辛苦的话可以休假,也可以辞职。刚开始工作身心状态良好的时候,你是可以看到这些选项的。然而,做出决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失去收入来源、不想让父母担心、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各种各样的理由会让你忍气吞声地干下去,于是过劳,视野越来越狭窄,不知不觉就窄到让人忘记了还有继续工作以外的选项。结果,没办法逃离现在的生活,会被“死了就舒坦了”这样的想法困住,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在你想着“哎呀,总能挺过去吧”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
本书是作者在《朝日新闻》刊登的过劳死案例特集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个案例,深度采访了这11个丧亲家庭,揭露了日本职场过劳死问题的真实情况。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究竟带着怎样的心情在卖力干活?他们最后是如何苦苦挣扎的呢?被抛下的家人又会在怎样的阴影中度过余生呢?为何现在社会的过劳死、猝死现象越来越多?作者从医疗、法律概念、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案例讲述和现象分析,为世人贡献了这本还原痛心真相的纪实文学。
作者简介
牧内昇平
1981年3月13日出生于东京,原朝日新闻记者。200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教育学系,同年入职《朝日新闻》经济部,负责电机、IT行业、财务省的新闻报道,后加入劳动问题采访团队。主要采访领域包括过劳、职场霸凌、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合著有《现场报道:税金地狱》(文春新书)。特别是针对过劳死问题,曾多次采访遗属和企业,撰写了《走投无路》等一系列以过劳自杀为主题的专题文章,并因揭露过劳死的骇人现状而引发热议。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杰作”,许多人都应该阅读它,共同致力于实现一个能让人有尊严和幸福的职场,让我们在那里可以以人性化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工作时间。——日本读者
我把这本书当作对自己的一个警告。尽管书的主题是悲伤的,但我却通过不时重读它提醒自己休息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性。不要什么事都一个人忍耐。——日本读者
人际关系和职场过度劳累导致精神疾病,宝贵的生命因此而逝去。 死去的人都是认真负责、有爱心、善良的人。 看书时,我多次流泪。我经常听到诸如“工作方式改革”和“提高生产力”之类的口号,试图重新考虑公司和组织的方式。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个现实,像牧内先生所报道的这类悲剧在不同职场上屡屡上演,这是很多人需要知道残酷的现实。 不考虑过劳死的现实,谈什么理想也没意义。为了不陷入“过劳死”的恶性循环,希望所有在企业工作的年轻人都读一读它。——日本读者
过劳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和领导的理念和态度造成的。 如何才能打造出一个适合工作的环境,并让员工们有目标感地工作? 这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一直在不断深思的事。——日本读者
目录
第一章 抛下幼子离世的市政府职员
前往纪伊国/温柔的爸爸/与个性不合的工作/申告书中坦白:非常痛苦/最后的纸牌游戏/“不能休息呀”/终究越过了“界限”/纪见岭/组织机构的“马虎”带来了过重的负担?/对他说“不能去上班呀”/震动全国的《我的梦想》
第二章 牛排店员工饱受上司的暴力折磨
打烊后的深夜时分……/极端的长时间劳动/自我了断的真实原因是?/同事所见证的暴言和暴行/心地善良的青年/父亲的悔意/母亲未完的愿望/审判/若是有爱……/不成熟且没有常识的“上司”/判决/进入刑事诉讼阶段
专栏一 “累得要死不如直接辞职”
第三章 年轻公共广播机构女记者的过劳死
向日葵一般的人/大型选举接连不断、工作繁重的夏天/生日邮件透露出的求救信号/身处异国收到女儿的讣告/繁重工作的结果/松懈的工作时间管理/在职场也被孤立?/为女儿的繁重工作感到担忧/4年后公布事实的背后/父母的苦恼/NHK把内部人员的过劳死忘得一干二净?/暴露出的沟通不足/NHK会有所改变吗
第四章 热血教师倒下了
扫墓/从修学旅行回家后……/“别认输啊义男”/“正义的英雄”/终年无休的繁重工作/中学老师有六成达到过劳死红线/10年后/拯救家人的是……/“斗志”
专栏二 检查一下工作时间
第五章 超市员工义务加班后迎来过劳死
脑梗塞/海风吹拂的小镇/看不见的工作时间/疑惑渐深/为何要义务加班?/另一起案件/提诉
专栏三 工会的作用
第六章 24岁新进员工的“过劳事故死亡”
事故现场/接二连三的深夜工作/事故可以避免?/太想成为正式员工了/母亲的愤怒/审判/法庭上的见闻/和解/新的战斗
第七章 一直夜班出勤的录像带出租店员工,离职半年后过劳死
坚持站在最高法院前的父亲/集双亲之爱于一身/因勤奋努力而加班/离职后身体健康也没恢复/低鸣惊叫/审判/过劳死也会发生在辞职后/15年苦战的结果/守护父母的观音像
专栏四 在夜班中求生
第八章 被心理疾病击垮的“小镇邮递员”
满怀忧虑的早晨/埼玉新都心/自毁式销售/工作调动拨乱命运/令人焦头烂额的话/抑郁症/妻子的思念/未能实现的岗位调动/然后迈向和解
专栏五 预防因心理问题而自杀
第九章 “零元加班费”将家装推销员逼入绝境
来自读者的邮件/突然的自杀/公司经营困难/家装推销/“零元加班费”的冲击/高达数百万日元的债务/即使工作,即使工作也……/不合理的薪资制度/固定加班津贴/没有加班费的工作方式/工伤认定失败/要是我更强大一些的话……
专栏六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想死”
第十章 互相支持的丧亲家庭
互相交流的空间/生前是汽车修理工的儿子/一段视频/一路支持的“前辈”/在当地组建家族协会/遗属们的25年/无法治愈的悲伤之中
第十一章 上司的训斥深深伤害县政公务员的心
抛下怀有身孕的妻子/妻子的笔记/内部调查揭露的真相/密室状态的职场/伤心难安的遗属/“加害者”的理由/没有“恶人”的可怕/遗书
专栏七 职权霸凌的对策:受害者与加害者都需要
精彩书摘
过劳死”一词最早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我们的社会应该以此为耻。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根源上杜绝这种荒谬的现象。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行动的催化剂之一。——前言
你自己或家人当中,有没有因为长时间加班或是办公室职权霸凌而感到痛苦的人呢?朋友或者同事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呢?在你想着“哎呀,总能挺过去吧”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如果能够提高对危险的认识,那么从今天开始,你的工作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变。——前言
每次写到有关过劳报道,都会听到类似“要拼上性命的话还不如辞职”的感想。我以为这是一种自我责任理论,即强调要“由个人承担责任”,我希望大家能够慎重地思量这个说法。但凡塚田浩先生的身心状态正常,就不可能抛下挚爱的家人结束自己的生命。浩先生站在这个山路上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想过“辞职”这个选项,只是深陷严重的心病(抑郁症)当中。这一点毋容置疑。对处于这等状态的人大谈自我责任论已经毫无意义。应该在更早之前,在他操劳过度罹患心病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第一章
“那时候我不应该在大厦楼下打电话,应该直接去店里找他。去儿子实际工作的地方看一下,说不定就能察觉到异常。我当时就应该好好想想,连歇一下都不行,这件事本身就不寻常。”——第二章
工作越认真的人越容易觉得“要是我现在辞职(休假),公司该怎么办”。但其实根本无所谓。如果公司缺少了某个特定的员工就无法运行,那它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肯定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况且,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正如俗话说的那样,“责任使人成长”,一般来说即使出现公司实力暂时下降的情况,公司也会在此期间培养后备人才作为代替,从而照样很好地完成任务。——第二章
如果已经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也不必过度惊讶。现在心理疾病已经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国民病”了。罹患如抑郁症之类“情感障碍”的病人已超过百万人。甚至还有调查结果表明,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一生中会患上某种精神疾病。这和生病以后去附近的医院看病是一样的,希望大家如果心理出问题的话,也可以轻松地去医疗机构就诊。这样可以预防病情恶化。——第八章
不可以做出伤害对方人格的言行,这是连小孩子都懂的常识,一旦进入到“职场”环境,却又很容易被忽视,不是吗?“为了做好工作”“为了公司的业绩”,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呢?——第十一章
前言/序言
我的梦想
长大以后
我想成为博士
然后制造一台时光机
就像《哆啦A梦》故事里那样
我就能
乘坐时光机
回到那一天
回到父亲死前的那一天
然后
对他说
“不能去上班呀”
这是小马说的话,这个6岁的男孩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他在看电视的时候不经意地嘀咕,他的母亲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些话。小马的父亲因为超负荷工作而选择自杀,死前似乎已罹患严重的抑郁症。他的死亡就是所谓的“过劳死”,更具体地说是“过劳自杀”。小马父亲是2000年3月逝世的,现在已过去将近20年,这首《我的梦想》作为象征着过劳死遗属思念故人的诗,至今依旧广为传诵。
“对他说/‘不能去上班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小马最喜欢的父亲突然离世。他留下深爱的妻子,无奈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一想到母子俩的感受我心里就十分痛苦。人明明是为了生活,为了追求幸福而努力工作的……
2012年秋天,作为新闻记者的我第一次读到《我的梦想》,是在参与“关注全国过劳死问题家族协会”(以下简称“家族协会”),对遗属群体进行采访的时候。
当时,家族协会的成员们正在收集签名,为的是制定一部可以实现零过劳死的法律。该法律条文确保国家、自治体、企业等组织齐心协力,向着零过劳死的目标共同迈进。我当时计划根据采访撰写一篇新闻报道。
说来惭愧,当时我对过劳死只有泛泛的了解,仅通过报道知道每年有超过100人因脑部或心脏疾病导致过劳死,从而被认定为工伤事故。职场欺凌、骚扰行为(即“职权霸凌”)固然也正逐渐成为社会问题,但我那时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类事件。
最初我抱着“好像能写出一篇报道”的想法申请了采访,家族协会成员就让我一同参与了在都内举办的签名收集仪式。在那里,我读到了《我的梦想》。我不太记得具体情况了,这首诗好像是印在遗属分发给大家签名用的纸上或者宣传册上的。
“对他说/‘不能去上班呀’”
自从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我就一直忘不了小马说的话。因为生性迟钝,要说我感到“有如雷劈”也不是很恰当,但当时这首诗确实在我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存在感还慢慢增强了。
这种变化可能也和我个人的一些情况有关。那时,我们家刚刚迎来第一个孩子。由于工作繁忙,我几乎都顾不上家里,抚养孩子的重担和压力全都由妻子一个人承担。妻子虽然对抚养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感到莫大的喜悦,但她的身心健康也逐渐受到了负面影响。
妻儿的面孔和小马的话叠加在一起。要是我现在死了的话,母子俩该如何是好?即使运气不错,我自己身体无恙,但是如果妻子的健康反而受到损害,那我的工作又有什么价值?我无法正视小马的这些话,也从中我看到了自己任性自私的一面。
就这样,我渐渐地把过劳死看作“自己的事”。虽然自己的错已经让妻子的身体状态变差了,但还没有想象过最坏的结果会是“死亡”,为此我感到极其难为情。
从那以后,我决定改过自新。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中工作和家庭孰轻孰重,工作中遇到会给家庭增加负担的任务时也开始请同事代劳。然后,在家族协会成员以及致力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律师帮助下,我开始撰写有关过劳死的报道。
开始采访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我也很危险”。我自己的工作方式就长期徘徊在所谓“过劳死红线”(每一个月加班80小时)上下,而且我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加班时长,这就已经进入了非常令人担忧的状态。不仅有过劳死的危险,我当时可能还有一些抑郁症的征兆。例如,睡觉时的梦话都在说工作,周末要是没有公务,就会觉得“今天没工作”而感到自责。与遗属们描述的已故家人有些相似,那时的我也是处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倒下的状态中。
我在报纸上刊登过几次连载文章,算上没能在报道中直接介绍的人,至今已经与多达50位遗属进行过交流。虽然这里只是很简单地写着“进行过交流”,但我能感受到对遗属来说,分享自己的经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大家流着眼泪给我讲述故事,我则强忍住泪水努力在笔记本上记下那一切。
本书将要介绍的就是这样11位我通过采访结识的人,由他们来讲述逝者的生命轨迹以及遗属在丧亲之后的生活。
本书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将过劳死或职权霸凌死事件作为“自己的事”进行思考。如前所述,通过报纸或电视节目的报道,人们了解到存在很多过劳死案例。然而,只有牺牲者的数字,还不足以让读者和观众充分理解实情。至少我在还没有读到《我的梦想》,还没有采访过遗属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感触。逝去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工作、承受痛苦的呢?被留下来的家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度过余生的呢?只有理解这些事以后,人们才能切实体会到逝去生命的分量。相比有字数限制的新闻报道,书籍才能充分讲述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你自己或家人当中,有没有因为长时间加班或是办公室职权霸凌而感到痛苦的人呢?朋友或者同事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呢?在你想着“哎呀,总能挺过去吧”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如果能够提高对危险的认识,那么从今天开始,你的工作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变。
“过劳死”一词最早从1980年代起就开始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我们的社会应该以此为耻。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根源上杜绝这种荒谬的现象。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行动的催化剂之一。
编辑推荐
超时加班、职场霸凌、精神抑郁……
“逃避”并不可耻 人生只有一次!